《挽正字南仲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6 14:16:06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祟,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伤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祟,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伤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

白话文翻译

珍珠与美玉的光辉相映,菁华之气尚未消散孤寂。
我明白自己所作的祟害,何必为了一顿饭而成妖。
牺牲的象被收回儒家庙宇,箫声与笛声在市桥上哽咽。
令人心伤的纱帽在寒风中冷却,三条小径上细雨潇潇。

注释

  • 珠璧:指美玉和珍珠,象征珍贵与光辉。
  • 菁华:指精华、才华。
  • 作祟:作恶、作怪。
  • 食为妖:指为了生计而做一些不正当的事情。
  • 牺象:古代祭祀中用的祭品。
  • 儒庙:指供奉孔子的庙宇。
  • 箫笳:古代乐器,象征音乐。
  • 三径:三条小路,常指隐逸的生活环境。
  • 潇潇:细雨的样子,常用来描写凄清的天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文璞,字子华,号澹庵,南宋时期的诗人。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和社会,常表达对时事的关怀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挽正字南仲四首》是周文璞为悼念正字南仲(南宋著名书法家)而作。诗中充满了对南仲才华的惋惜和对社会状况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使用了四言句式,简洁有力,意象丰富。首句“珠璧方辉耀”用对比手法,不仅描绘了美玉的光辉,更暗示了诗人心中对南仲的崇敬与怀念。接下来的“菁华未寂寥”则表达了对南仲才华未被世人重视的失落感。

“极知身作祟,何用食为妖”显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暗示了艺术创作与生存之间的矛盾。牺牲的象与箫声的结合,象征着文化的悲哀与对传统的追忆。最后一联“伤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以自然景象表达了人心的孤寂,雨中小径更显得凄清,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感伤的氛围。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对人物的怀念,到对社会的批判,最后以孤独的自然景象收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珠璧方辉耀:强调珠玉的光辉,象征南仲的才华。
  2. 菁华未寂寥:虽有才华,但未能被世人所重视,感到孤独。
  3. 极知身作祟:人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
  4. 何用食为妖:反思为了生计而做的不当之事。
  5. 牺象收儒庙:祭品的收回,象征失去的传统与文化。
  6. 箫笳咽市桥:音乐的悲伤,传递出社会的哀愁。
  7. 伤心纱帽冷:纱帽象征着诗人的身份,冷却暗示冷清的心情。
  8. 三径雨潇潇:小径与雨水交织,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珠璧”比喻南仲的才华。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通过“牺象”和“箫笳”象征文化的传承与失落。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怀念与伤感为主题,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关切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对友人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珠璧:象征珍贵与才华。
  2. 菁华:代表着文化的精华。
  3. 牺象:象征传统文化的消逝。
  4. 箫笳:象征音乐与艺术的悲哀。
  5. 三径:代表隐逸与孤独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主题是: A. 讽刺社会
    B. 怀念友人
    C. 描绘自然
    D. 赞美爱情

  2. “珠璧”象征: A. 财富
    B. 人才
    C. 文化
    D. 勇气

  3. “三径雨潇潇”中的“潇潇”指的是什么? A. 大雨
    B. 细雨
    C. 雪
    D. 晴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更显豪情壮志,而周文璞则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