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元丰五首》

时间: 2025-01-06 17:04:02

放歌扶杖出前林,遥和丰年击壤音。

曾侍土阶知帝力,曲中时有誉尧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放歌扶杖出前林,遥和丰年击壤音。曾侍土阶知帝力,曲中时有誉尧心。

白话文翻译:

我放声高歌,拄着拐杖走出前面的树林,远远地听到丰收的年景中,田间农夫击打地面所发出的欢快声音。曾经侍奉在土阶之上,知道帝王的力量,歌声中不时流露出赞美尧帝的心意。

注释:

  • 放歌:放声唱歌。
  • 扶杖:拄着拐杖,指年老或身体不便。
  • 前林:前面的树林。
  • 遥和:远处的和声。
  • 丰年:丰收的年景。
  • 击壤音:农民在田地里用器具击打土地所发出的声音。
  • 土阶:指古代帝王的台阶。
  • 帝力:帝王的权力和威德。
  • 誉尧心:赞美尧帝的心意,其中尧是古代贤明的帝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冲微,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改革家。他在文学上以诗词、散文和文论见长,倡导“诗为用”的思想,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创作背景:

《歌元丰五首》是王安石在元丰年间创作的一组诗歌,反映了当时丰收的景象和对社会安定、民生富足的向往。诗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关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内心的喜悦与对丰年生活的向往,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诗的开头“放歌扶杖出前林”描绘了一个老年人虽年迈,但依然精神焕发,走出树林,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接下来的“遥和丰年击壤音”则通过自然的音响,将读者带入一个丰收的景象之中,展现了人们在丰年中劳动的欢乐和对生活的热爱。

“曾侍土阶知帝力”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权力的反思,王安石曾在朝中任职,深知帝王的责任与权力。最后一句“曲中时有誉尧心”点明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尧代表着明君,诗中流露出对贤明君主的向往,反映了王安石对社会政治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放歌扶杖出前林:描绘了老者高歌的场景,表现出乐观的态度。
  2. 遥和丰年击壤音:通过击壤音,体现丰年丰收的喜悦。
  3. 曾侍土阶知帝力:表达了对帝王权力的理解与思考。
  4. 曲中时有誉尧心:表明了对古代贤明统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各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通过“尧心”隐喻理想的治国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丰年和谐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对理想政治的思考。诗人希望通过歌声传达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歌声:象征着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拐杖:象征着老年的智慧与经验。
  • 丰年:代表着富饶、安定的社会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击壤音”是指什么? A. 乐器的声音
    B. 农民在田地里击打土地的声音
    C. 风吹树叶的声音
    D. 河流的流水声

  2. “誉尧心”中的“尧”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汉武帝
    B. 唐太宗
    C. 尧帝
    D. 李白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安石的《歌元丰五首》相比,李白的《将进酒》同样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更侧重于个人的豪情壮志;而杜甫的《春望》则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的心声。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安石与宋代政治文化》
  • 《宋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