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十八首010》
时间: 2025-01-06 13:41: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声一夜传刁斗,云雪埋山苍兕吼。
诗成吟咏转凄凉,不如独坐空搔首。
漫漫胡天叫不闻,胡人高鼻动成群。
寒尽春生洛阳殿,回首何时复来见。
白话文翻译:
整夜的寒声传来刁斗的鸣响,云雪覆盖了山峦,苍鹰在吼叫。
吟咏成诗却愈加凄凉,不如独自静坐,空自搔首叹息。
漫漫的胡天叫声听不见,胡人高鼻成群而来。
寒冬过去,春天在洛阳的殿宇中复苏,回首何时才能再见呢?
注释:
- 寒声:寒冷的声音,指冬夜的寒冷氛围。
- 刁斗:一种古代的警报器,发出的声音象征着战争或动乱。
- 苍兕:指苍色的雄性野牛,象征大自然的野性与凶猛。
- 搔首:形容思索或焦虑时的动作,表示内心的不安。
- 漫漫胡天:胡人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胡天指的是北方的天空,暗示边疆的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致力于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是"熙宁变法"的主要推行者之一。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常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的动荡年代,诗人感受到边境的战乱与人民的苦难,因而表现出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诗中通过寒冷的意象与孤独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对故土的思念。
诗歌鉴赏: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是王安石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的《010》首歌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边境动乱的深切感受。开头一句“寒声一夜传刁斗”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又不安的夜晚,刁斗的声音象征着战乱的隐忧,给人一种紧张感。接着“云雪埋山苍兕吼”描绘了严寒环境中的苍凉,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内心的压抑与无奈。
诗中“吟咏转凄凉,不如独坐空搔首”表达了诗人在创作与思索中感到的孤独与无助,似乎吟咏的诗歌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最后两句提到“寒尽春生洛阳殿”,象征着希望的复苏,但“回首何时复来见”又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暗示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渺茫期待。
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个寒冷、孤独而又充满思考的空间,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传达,营造出一种深刻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声一夜传刁斗:一夜间传来的寒冷声音,像是战斗的警报,暗示不安的局势。
- 云雪埋山苍兕吼:大雪覆盖了山峦,猛兽的吼叫在寂静中回响,呈现出一种阴森的氛围。
- 诗成吟咏转凄凉:虽然创作了诗歌,但吟咏的内容却愈加凄凉,表现出诗人的心情。
- 不如独坐空搔首:与其吟咏,不如独自坐下,空自思索,表达出内心的孤独感。
- 漫漫胡天叫不闻:漫长的胡地没有听到敌人的叫声,反映出一种宁静但又紧张的氛围。
- 胡人高鼻动成群:描绘胡人如群,形象生动,暗示边疆的复杂局势。
- 寒尽春生洛阳殿:冬去春来,洛阳的殿宇再次焕发生机,象征着希望的重生。
- 回首何时复来见: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渴望,流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寒声一夜”与“云雪埋山”,上下句结构相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寒声”、“云雪”、“洛阳殿”等自然和人文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层次与情感。
- 比喻:将战斗的警报与自然声响相结合,隐喻着社会动荡的现实。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着边疆动乱、孤独思念和对故乡的向往展开,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声:象征着战乱与动荡,暗示不安的社会环境。
- 云雪:代表严酷的自然环境,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
- 刁斗:象征着战争的警报,唤起人们对边境动乱的忧虑。
- 洛阳殿:象征着繁华与希望,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寒声一夜传刁斗”中的“刁斗”指什么?
- A. 战斗的警报
- B. 军事号角
- C. 召集的号角
-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苍兕”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野性
- B. 战争的凶残
- C. 人的孤独
- D. 以上皆是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战争的恐惧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D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胡笳十八拍》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忧国忧民,李白则突出豪情壮志。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诗人的内心挣扎。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