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时间: 2025-01-01 14:50:19

珙璧衣冠十六传,更无一士死君前。

自惭重赵非九鼎,犹幸延韩更数年。

孟博囊头真自爱,杲卿钩舌要谁怜。

人间信有网常在,万古西山皎月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珙璧衣冠十六传,更无一士死君前。
自惭重赵非九鼎,犹幸延韩更数年。
孟博囊头真自爱,杲卿钩舌要谁怜。
人间信有网常在,万古西山皎月悬。

白话文翻译

在己卯年十月的第一天,我来到燕越,五天后遇到狴犴,感慨而作此诗。
珙璧和华服已经传承了十六代,但如今再没有一位士人愿意在君主面前牺牲。
我自愧不如赵氏九鼎之重,然而还庆幸能延续韩氏的名声多几载。
孟氏的博囊头真是自爱,杲卿的钩舌又有谁来怜悯呢?
人间确实有一种无形的网一直存在,亘古的西山上,皎洁的明月依然高悬。

注释

  • 珙璧:一种美玉,象征着高贵和权威。
  • 衣冠:指的是士人的服饰和身份。
  • 赵非九鼎:赵氏的九鼎是指赵氏家族的显赫地位和重任。
  • 延韩:指延续韩氏的名声,韩氏通常与高洁的品德有关。
  • 孟博囊头:孟氏的博囊头,指孟氏的博学和自爱。
  • 杲卿钩舌:杲卿指的是钩舌之人,可能暗指某种口才或辩论能力。
  • 网常在:比喻人间的无形约束和限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号君实,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国家危亡之际,积极参与抗元斗争,最终被俘而死。文天祥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风格雄浑激昂,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国家动荡,文天祥身处燕越,感慨国破家亡的悲痛,借景抒怀,表达对士人责任感的懊恼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身陷国家危机之际,情感深沉而激烈。开头以“珙璧衣冠”引出对士人的追思,传达出一种对士人使命的渴望和对历史的敬畏。紧接着,他以自愧之情抒发对赵非的感慨,强调了士人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中“犹幸延韩更数年”,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也反映出对自己实际情况的不满。

诗中通过对比和反讽,展示了士人风骨在动荡时代的无奈与苍凉。最后一句“人间信有网常在,万古西山皎月悬”,以“网”和“月”作为象征,传达了一种哲学思考,暗示着无形的约束与恒久的理想。整首诗气势开阔,情感真挚,是文天祥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珙璧衣冠十六传:赞美古代士人的风范,历代传承。
  2. 更无一士死君前:感慨如今士人不再为国捐躯。
  3. 自惭重赵非九鼎:自我反省,感到不如赵氏的重任。
  4. 犹幸延韩更数年:庆幸自己能延续一点名声。
  5. 孟博囊头真自爱:讽刺孟氏的自爱,反思士人情怀。
  6. 杲卿钩舌要谁怜:对辩才之人的无奈与孤独。
  7. 人间信有网常在:暗示社会的种种约束和限制。
  8. 万古西山皎月悬:象征理想与信念的永恒存在。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用“网”和“月”象征人间的约束与理想的高远。
  • 反讽:通过对士人自爱的讽刺,展示社会的变迁与士人心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士人”作为核心,探讨了士人在历史变迁中的责任与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前途的深切反思,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珙璧:象征士人的品德和责任感。
  • :象征理想与永恒,也代表着希望。
  • :隐喻社会的束缚和压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珙璧”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高贵与责任
    • C. 友谊
    • D. 爱情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人间信有网常在”中,网象征着_____

  3. 判断题: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对/错)

答案

  1. B
  2. 社会的约束与限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正气歌》:文天祥的另一作品,情感激昂,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的作品,表达对历史的沉思与感慨。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是对国家动荡的感慨,展现出诗人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 《登高》(杜甫):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个人的悲愤与无奈,情感更加自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文天祥诗文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以上为对《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的详细解析与介绍。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