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苏州楞伽寺》

时间: 2025-01-17 10:32:05

楼台山半腹,又此一经行。

树隔夫差苑,溪连勾践城。

上坡松径涩,深坐石池清。

况是西峰顶,凄凉故国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苏州楞伽寺
作者: 张祜 〔唐代〕

楼台山半腹,又此一经行。
树隔夫差苑,溪连勾践城。
上坡松径涩,深坐石池清。
况是西峰顶,凄凉故国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苏州楞伽寺的所见所感。楼台依傍山腰,正是在这儿我再次漫步。树木隔开了夫差的苑囿,溪水连着勾践的城池。沿着上坡的松树小径走,行走间感到有些涩滞,静坐在清澈的石池旁,心中感慨更深。尤其是站在西峰的顶端,心中涌起对故国的凄凉之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楼台:指寺院建筑。
  • 经行:指在寺院中走动或诵经。
  • 夫差苑:指吴王夫差的园林,象征着奢华与繁华。
  • 勾践城:指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都城,象征着历史的沉浮。
  • 松径:松树小路。
  • 深坐:静坐在静谧的地方。
  • 石池:石砌的水池,象征着清澈与宁静。
  • 西峰:指寺院的西边高峰。

典故解析:

  • 夫差:春秋时期吴王,以奢侈闻名,后因被越王勾践打败而亡国。
  • 勾践:越王,经历屈辱后复国,象征着忍辱负重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字子容,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苏州楞伽寺时,身处历史遗迹之中,触发了他对历史的回忆与对故国的思念。


诗歌鉴赏:

《题苏州楞伽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感与对故国的思念。首句“楼台山半腹”,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寺院的优雅与气势,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宁静的环境。接下来的“树隔夫差苑,溪连勾践城”,则通过历史典故的引入,赋予了自然景色以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深度。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乡愁的长歌。

最后两句“况是西峰顶,凄凉故国情”,诗人在面临壮丽山河时,内心却涌动着无尽的思乡之情,表现出对故国的忧虑与惋惜,形成了情感的高潮。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更寄托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楼台山半腹:描绘寺院坐落在山腰的景象,暗示环境的优美。
  2. 又此一经行:表明诗人再次在此经过,感受到熟悉的宁静。
  3. 树隔夫差苑:通过“夫差苑”引入历史,形成对比,展现自然的清幽。
  4. 溪连勾践城:勾践城的提及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兴衰,增添了感伤。
  5. 上坡松径涩:描写行走时的艰难,象征着人生的曲折。
  6. 深坐石池清:静坐于清澈的池水旁,体现出一种内心的平静。
  7. 况是西峰顶:站在高处,视野宽阔,心中却有无尽的思绪。
  8. 凄凉故国情: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与忧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树隔夫差苑,溪连勾践城”,形成和谐的音韵。
  • 意象: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交织,形成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苏州楞伽寺自然与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楼台:象征着静谧与思考的场所。
  • 树、溪:代表自然的和谐美好。
  • 松径:体现生命的曲折与艰辛。
  • 石池:象征着宁静和内心的明澈。
  • 西峰顶:象征着高远的理想与对故国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夫差苑”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宁静
    B. 奢华与繁华
    C. 忍辱负重
    D. 高远理想

  2. “况是西峰顶”中的“西峰顶”指的是什么? A. 诗人内心的高峰
    B. 寺院的最高点
    C. 故国的象征
    D. 大自然的壮丽

  3.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历史的赞美
    B. 对故国的思念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张祜《题苏州楞伽寺》王维《山居秋暝》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国的思念,但王维更加侧重于描绘山水的美,而张祜则将历史与个人情感结合,形成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张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