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白话文翻译:
乡亲们争相观看那顶乌角巾,想必是因为它曾经出现在宰相身上。
在溪边的古老小路上,三叉路口,我独自站在斜阳下,目测经过的人数。
注释:
- 乌角巾:一种黑色的帽子,古代官员的标志,象征权力。
- 宰官身:指的是宰相或高级官员,说明乌角巾是有身份地位象征的物品。
- 溪边古路三叉口:古老的道路在溪边与其他道路交汇的地方,表示一个人独自立于此。
- 独立斜阳:在夕阳西下的时刻独自站立,给人一种孤独感。
典故解析:
“乌角巾”作为古代官服的一部分,代表着社会地位和权力。诗中提到的宰相,指的是古代掌握政权的高官,其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常被老百姓所敬仰。诗人在此用“乌角巾”来引发人们对官员的关注,同时也暗含对权力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也有细腻的情感。苏轼在政治上经历了起伏,因而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正值他被贬至黄州期间。此时的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关注社会与人情,表现出对乡民生活的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描绘,展现了乡村民众对乌角巾的关注,隐喻了人们对权力和地位的向往与仰慕。在“父老争看乌角巾”一句中,诗人以“争看”二字,表现出乡亲们对宰相的崇敬与渴望,暗示了在他们心中,权力象征的乌角巾不仅是身份的标志,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溪边古路三叉口”,通过描绘环境,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诗人独立于此,似乎是在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夕阳的意象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诗中通过对比乡民的热闹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展现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张力,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父老争看乌角巾:乡亲们围聚一起,目光集中在那顶象征权力的乌角巾上,表现出他们对权力的敬仰。
- 应缘曾现宰官身:这顶乌角巾曾经出现在宰相身上,说明它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
- 溪边古路三叉口:环境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周围的宁静。
- 独立斜阳数过人:在这个安静的地方,诗人独自站立,目测经过的人,反映出他内心的孤寂。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乡民的热闹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的张力。
- 意象:乌角巾、斜阳等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具画面感和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权力的敬仰与对人生孤独的反思,展现了人们对地位的渴望以及个人内心的孤寂。
意象分析:
- 乌角巾:象征权力和地位,体现了人们对权威的崇敬。
- 溪边古路:代表了生活的宁静与岁月的流逝。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乌角巾”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
- C. 荣誉
- D. 友谊
-
诗人在哪个地方独立思考?
- A. 山顶
- B. 河边
- C. 溪边
- D. 田野
-
“独立斜阳数过人”这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忧愁
- D. 激动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纵笔三首·其二》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但苏轼更为细腻,李白则显得豪放奔放,体现出两位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