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时间: 2025-01-04 09:54: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长沙
作者: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秋天,我独自站在湘江北岸的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叶遍布,层林尽染,江水清澈,百舸争流。雄鹰在高空展翅,鱼儿在浅水中畅游,万物都在霜天里争取自由。我感到无比的怅惘,问苍茫的大地,究竟谁来主宰这一切的沉浮?我曾和许多朋友一同游玩,回忆起那峥嵘岁月的往事。正值少年时,我意气风发,挥洒豪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哪在乎当年那些显赫的权贵。你还记得吗?在江心击水,浪花拍打着小舟的情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独立寒秋:独自站立在寒冷的秋季。
- 湘江:指湘江,流经湖南省的一条重要河流。
- 橘子洲头:橘子洲是湘江中的一个小洲,著名的景点。
- 百舸争流:形容江上许多船只争相行驶的繁忙场景。
- 苍茫:指广阔、空旷。
典故解析:
- 长空与浅底:分别象征高空的自由与水底的自在,反映了各种生命的渴望。
- 曾游:指与朋友们曾经一同游玩的美好回忆,象征青春的无畏与奋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中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文学才华著称,尤其是在革命时期,其诗词作品表达了激昂的斗志与对未来的展望。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毛泽东在此诗中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与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表现出强烈的时代使命感。
诗歌鉴赏: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气势磅礴、情感深厚的词作,展现了毛泽东对故乡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思考。开篇描绘了秋天的湘江美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活力。接着,诗人通过鹰与鱼的意象,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表现出对生命状态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情感的转折中,诗人追忆与友人游玩的往昔,思绪纷飞,呼应着青春的壮志豪情。尤其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与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随后,他将目光转向历史,质问“谁主沉浮”,表达了对社会变革与历史命运的深刻思索。
整首词在对比中彰显出青春与历史、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既有对美好回忆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挑战与希望,展现了毛泽东的豪情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立寒秋:意指一个人在寒冷的秋天独自思考,表现出孤独感。
-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地理背景的描写,突出湘江的美丽与历史渊源。
- 看万山红遍: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色彩的丰富,表现出自然的变化与活力。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展现了生物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状态。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引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与疑问。
- 携来百侣曾游:回忆与朋友的快乐时光,流露出对青春的怀念。
-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强调年轻人的豪情,生动地描绘出理想主义的气概。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展现了诗人的抱负与理想,表现出对社会的责任感。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通过回忆,强调了勇敢与奋斗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运用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与美感。
- 比喻:将鹰与鱼的比喻用于自由的象征,深刻地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对青春的怀念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与理想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江:象征故乡,富有文化内涵。
- 橘子洲:代表青春与理想。
- 鹰与鱼:象征自由与生命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橘子洲”位于哪个河流的哪里?
A. 南方的海岸
B. 湘江北岸
C. 黄河边 -
“恰同学少年”中的“同学”指的是:
A. 同龄的朋友
B. 学校里的同学
C. 同志 -
诗中“谁主沉浮”的意思是:
A. 谁在掌控一切
B. 谁在水面上浮沉
C. 谁在历史中消逝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豪情,但毛泽东更关注时代与历史的变迁,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时光的流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毛泽东诗词选》
-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