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许希元尉德清》
时间: 2025-01-06 08:45:50意思解释
送许希元尉德清
作者:陈深 〔宋代〕
原文展示:
士生天壤内,所抱者奇气。
当观人品高,岂尚名爵贵。
子真第一流,瀹迹南昌尉。
至今疑仙去,风节照百世。
希元人中豪,未识我深愧。
赏闻畜爱马,童子剌而汪。
略不动声色,度量有馀地。
岂易语浅深,是固余所畏。
陆子少许可,欣然纪其事。
迩聆尉山邑,芒刃聊小试。
苕水清且迅,苕民号难治。
顾言化以德,勿但施法制。
令闻起在今,微言毋我弃。
白话文翻译:
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士人所怀抱的应是非凡的气度。
我们应当看重一个人的品德高尚,难道还需要名望和爵位吗?
你真是第一流的人才,曾在南昌担任尉职。
如今人们都怀疑你是仙人,清风正气将照耀百世。
希元是人中豪杰,我对你感到深深的愧疚。
你喜爱马匹,少年时期便有名声。
你总是淡然自若,气量宽广超凡。
岂能轻易地谈论浅显和深奥,这也是我所惧怕的。
陆子少许能够得到你的许可,我欣然记录你的事迹。
不久我就会聆听尉山的消息,愿意小试锋芒。
苕水清澈而迅猛,苕民的治理颇为艰难。
但我认为,治理应以德行来感化他们,不应仅仅依靠法制。
希望你能在现在听闻这些,微言细语请不要抛弃我。
注释:
- 士:士人,指有文化、有理想的人。
- 奇气:指独特的气质或气度。
- 子真:指你,表示对许希元的尊称。
- 南昌尉:南昌的官职,尉是地方官的一种。
- 风节:指风度和节操。
- 希元:许希元,指诗中所赞美的人物,具有豪杰之风。
- 苕水:指苕溪,水流清澈而迅速。
- 德:指道德、德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深,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诗作见长,常表达对友人的尊重与欣赏。
创作背景:此诗是送别许希元的赠言,表达了对其高尚品德和才能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切眷顾和一丝愧疚。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许希元的深厚情谊和对其品德的高度赞赏。全诗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理想士人的向往与敬仰。诗人通过描绘士人的气质与品德,反映出对社会风气的思考,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名利,而在于内在的修为与德行。
在诗中,陈深对许希元的评价非常高,称其为“第一流”,并且认为他如同仙人一般,超凡脱俗。尤其是在提到“顾言化以德,勿但施法制”时,更是展现了诗人对治国理政的深刻理解,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不仅是对许希元的建议,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呼唤,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士生天壤内,所抱者奇气:士人应在广阔的天地中怀有非凡的气度。
- 当观人品高,岂尚名爵贵:应当看重品德的高尚,名誉和地位并非最重要。
- 子真第一流,瀹迹南昌尉:称赞许希元是顶尖人才,曾在南昌担任尉职。
- 至今疑仙去,风节照百世:如今人们仍疑其成仙,风范将流传百世。
- 希元人中豪,未识我深愧:希元乃人中豪杰,我对此感到惭愧。
- 赏闻畜爱马,童子剌而汪:你热爱马匹,少时便已闻名。
- 略不动声色,度量有馀地:你总是淡然自若,气量宽广。
- 岂易语浅深,是固余所畏:谈论浅显与深奥并不容易,这也是我所惧怕的。
- 陆子少许可,欣然纪其事:希望能得到陆子少许的许可,记录你的事迹。
- 迩聆尉山邑,芒刃聊小试:不久我将聆听尉山的消息,愿意小试锋芒。
- 苕水清且迅,苕民号难治:苕水清澈而迅猛,苕民治理艰难。
- 顾言化以德,勿但施法制:我认为以德行来感化民众,不应仅靠法制。
- 令闻起在今,微言毋我弃:希望你能在当下听闻这些,微言请不要抛弃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士生天壤内,所抱者奇气”体现出整齐的字句结构。
- 比喻:将许希元比作仙人,展现其非凡的品德与气质。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许希元的赞美,传达出对高尚品德的推崇与对理想士人的向往。同时,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和对以德治国理念的坚持,也为诗歌增添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意象分析:
- 士:象征理想的知识分子,拥有高尚品德。
- 奇气:代表独特的气质与风范。
- 南昌尉:体现官职与责任,象征着社会地位。
- 苕水:象征清澈与流动,隐喻治理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士”指的是哪个群体?
- A. 农民
- B. 商人
- C. 有文化的知识分子
- D. 武士
-
诗人如何看待名爵与品德的关系?
- A. 名爵更重要
- B. 品德更重要
- C. 二者无关
- D. 不明确
-
“苕水清且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生活的宁静
- B. 治理的艰难
- C. 自然的美丽
- D. 人际关系的复杂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李白
- 《赠汪伦》 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送友人》相比,陈深的《送许希元尉德清》更侧重于对品德的赞美与思考,而李白的作品则更注重于情感的抒发与对友谊的珍视。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但表达方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