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寿宋通判》
时间: 2025-01-01 21:17: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有东阳,锦水城山,几千百年。记往时仅说,拥麾刻郡,而今创见,持橐甘泉。地脉方兴,天荒欲破,还为盐梅生钜贤。清和候,正风薰日永,作地行仙。题舆小驻樵川。常只恐祖生先著鞭。算谁从井落,重新疆理,谁从襄岘,一洗腥膻。幕府归来,未应袖手,行有诏书来九天。勋名就,使吾乡夸诧,盛事流传。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东阳这片锦水环绕的山城,历经几千百年。记得过去只是口耳相传,掌握着地方的权力,如今却亲眼所见,手持甘泉的财富。这里的地势正在发展,天边的荒芜即将被打破,还能孕育出盐梅这样的伟大人才。清和的时节,正值风和日丽,仿佛在地上行走的仙人。题诗的车子小憩在樵川,常常害怕祖辈的恩德被忽视。究竟是谁在井中沉沦,重新开辟疆域;又是谁在襄岘山,一洗腥膻的浑浊。幕府归来,不应袖手旁观,应该积极响应天子的诏书,带着荣誉回到故乡,使我的家乡更加骄傲,盛事流传。
注释:
- 东阳:地名,指的是今浙江东阳。
- 锦水城山:形容东阳山水风光的美丽。
- 拥麾刻郡:掌握地方权力。
- 橐甘泉:象征财富和福利。
- 盐梅:盐和梅,指代生活的富足。
- 清和候:指天气晴朗温和的时节。
- 襄岘:地名,指襄阳或岘山,代表地理位置。
- 幕府:指代地方政府或官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祝穆,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浙江东阳,擅长古诗,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怀和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复苏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故乡的美好景象,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诗歌鉴赏:
《沁园春·寿宋通判》是一首充满了对故乡深厚感情的诗作。诗中通过对东阳的描绘,展现了这片土地的历史积淀与自然之美。开篇提到的“锦水城山”不仅是地理的描写,更是对故乡文化的深情回顾。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人感叹从过去的口耳相传到如今的亲眼所见,表现了一种对家乡变化的惊喜与自豪。
在描写自然景色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清和的时节和仙人的意象,传递出一种宁静与祥和的氛围。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暗含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此外,诗中提到的“幕府归来,未应袖手”则表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强调了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角色与义务。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有东阳,锦水城山,几千百年:开头提到东阳的悠久历史与美丽风光,表现对故乡的自豪。
- 记往时仅说,拥麾刻郡:提及过去对地方的统治只是口耳相传,暗示曾经的辉煌。
- 而今创见,持橐甘泉:如今亲眼所见,象征着财富和生活的富裕。
- 地脉方兴,天荒欲破:自然界的变化,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还为盐梅生钜贤:暗指人才的涌现与地方的繁荣。
- 清和候,正风薰日永:描绘和谐美好的自然景象。
- 作地行仙:指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题舆小驻樵川:表达诗人在此地的轻松与惬意。
- 常只恐祖生先著鞭:感叹历史的传承与责任。
- 算谁从井落,重新疆理:反思历史与地理的变迁。
- 幕府归来,未应袖手:强调要为故乡的发展积极行动。
- 行有诏书来九天:期盼朝廷的支持与政策的到来。
- 勋名就,使吾乡夸诧,盛事流传:期待荣誉带来的影响和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地行仙”,将人和仙人进行类比,表达一种理想境界。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对历史的回顾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展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阳:代表故乡,传达亲情与归属感。
- 锦水:象征着富饶和美丽。
- 甘泉:象征财富与生活的甜美。
- 仙人: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代表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阳”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浙江
B) 江苏
C) 福建
D) 四川 -
诗中“幕府归来,未应袖手”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政府的责任
B) 家乡的美丽
C) 对历史的反思
D) 个人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持橐甘泉”象征着什么? A) 财富与福祉
B) 贫穷与困境
C) 历史的沉淀
D) 文化的传承
答案:
- A) 浙江
- A) 政府的责任
- A) 财富与福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沁园春·寿宋通判》均描绘了自然美,如春江的水与东阳的山水,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后者则更强调历史与人文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祝穆及其时代的诗歌环境进行详细分析。
- 《古典诗词鉴赏》—提供古诗词的鉴赏和解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