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济叔兄书斋言志 其三》

时间: 2025-01-04 07:33:15

旅人汲汲赴前程,奔走川途不暂停。

踪迹无如今困蹇,才谋不似旧精灵。

雍容可羡云中雁,浩荡来随水面萍。

富贵功名皆外物,艰难险阻亦须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旅人汲汲赴前程,
奔走川途不暂停。
踪迹无如今困蹇,
才谋不似旧精灵。
雍容可羡云中雁,
浩荡来随水面萍。
富贵功名皆外物,
艰难险阻亦须经。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旅人忙忙碌碌地奔赴前程,
在路上不停地奔走。
如今的行踪与以前的艰难困苦相比,
才智谋略也不再如往日那般灵活。
从容不迫的姿态令人羡慕,就像天上的大雁,
浩荡的气势仿佛随水面漂浮的浮萍。
财富和名声都是外在的事物,
艰难险阻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注释

字词注释:

  • 汲汲:形容急切忙碌的样子。
  • 川途:指山川河流的道路。
  • 困蹇:困境与窘迫。
  • 雍容:形容从容优雅。
  • 云中雁:比喻高远的志向或境界。
  • 浩荡:形容气势恢宏,气氛壮丽。
  • 水面萍:浮萍漂浮于水面,象征随波逐流的状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云中雁”和“水面萍”都可以视为象征,前者代表高洁的志向,后者则暗示随遇而安的态度。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彭汝砺,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个人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旅人的心态,表达了对人生志向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对富贵功名外在的认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旅人”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追求理想与目标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与困惑。诗的开头通过“汲汲”和“奔走”两个动词,生动地传达出一种急迫感,揭示了现代人在追求前程时的焦虑与不安。

接下来的“踪迹无如今困蹇,才谋不似旧精灵”,则展现了诗人对自身状态的反思。过去的聪明才智似乎已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生活的重重困境。这种变化引发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雍容可羡云中雁”,诗人借用大雁的意象,表达了对从容自若生活状态的向往。雁在高空中自由飞翔,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而“浩荡来随水面萍”则让人思考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似乎在暗示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最后两句“富贵功名皆外物,艰难险阻亦须经”,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强调了外在成功与名望的空虚,以及经历艰难困苦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反思,传达出一种对内心追求的坚持与对外在名利的淡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旅人汲汲赴前程:表达了旅人的忙碌与追求。
  • 奔走川途不暂停:强调了旅人的拼搏与不屈。
  • 踪迹无如今困蹇:反思现状,与往昔的困苦比较。
  • 才谋不似旧精灵:感叹自己的才华不再如昔日那般聪慧。
  • 雍容可羡云中雁:向往那种从容的生活状态。
  • 浩荡来随水面萍:隐喻人生的随遇而安。
  • 富贵功名皆外物:指出财富与名声的虚幻。
  • 艰难险阻亦须经:强调经历困苦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雍容可羡云中雁”,将理想与高洁的生活状态进行比喻。
  • 对仗:如“富贵功名皆外物,艰难险阻亦须经”,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生的追求与经历。诗人通过对旅人生活状态的描绘,反思财富与名利的虚幻,强调艰难险阻是人生路上的必经之路,倡导对内心追求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旅人:象征追求理想的人。
  • :象征自由与高洁的志向。
  • :象征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
  • 富贵功名:象征外在的物质追求。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中的哲理与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汲汲”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A. 急忙忙碌
    B. 从容不迫
    C. 悠闲自在
    D. 疲惫不堪

  2. 诗中提到的“云中雁”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志向与高洁
    C. 生命
    D. 竞争

  3. 诗中“艰难险阻亦须经”强调了什么?
    A. 生活的轻松
    B. 追求名利的重要性
    C. 经历困苦是人生必经之路
    D. 忘却过去的痛苦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反映了人生的艰难与追求。
  • 李白《将进酒》:表现了对生活热情的追求与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对比:

  • 彭汝砺《和济叔兄书斋言志 其三》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与追求的思考,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挣扎与反思,后者则强调了壮丽的景色与豪情。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诗人在面对人生的感悟时,表现出的态度和情感有很大的差异,但共同的追求与思考则是永恒的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