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观山》
时间: 2025-01-04 07:19: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观山
作者: 杨雯 〔宋代〕
古寺隐山腹,苍苔行地衣。
岑寂少人迹,路才一线微。
问谁促公行,一句山谷诗。
间来就汤沐,聊叩幽人扉。
相投一杯水,气味如曹溪。
兴尽即云返,重到还无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隐匿于深山中的古寺,四周青苔覆盖,好似为大地披上了一层衣裳。山中宁静,没有多少人迹,唯一的道路十分细微。我不禁想问是谁在催促你前行,只听得山谷中传来一句诗。偶尔路过这里,想要沐浴温泉,便轻轻叩响幽静之人的门扉。相遇时共饮一杯水,味道如同曹溪水一般清甜。兴致已尽,便准备云游归去,重返这里却又无期。
注释:
字词注释:
- 隐:隐藏,掩藏。
- 苍苔:青色的苔藓。
- 岑寂:寂静,冷清。
- 公行:行走的游客。
- 促:催促。
- 汤沐:洗澡、沐浴。
- 幽人:隐居的人。
- 曹溪:指的是曹溪水,曹溪是著名的清泉,象征清澈和甘甜。
- 兴尽:兴致已尽。
典故解析:
- 曹溪:曹溪水出自中国的一条著名山水,常被用作清逸、纯净的象征,引用曹溪水意在强调清凉与舒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雯,生活在宋代,较少为人知,诗作多描写山水、隐士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禅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源于作者在游览山水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古寺和幽静环境,反映了文学家对清幽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游观山》一诗通过描写山间古寺的宁静氛围,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便以“古寺隐山腹”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隐秘的意境。接着,诗人通过“苍苔行地衣”描绘了自然的景象,青苔覆盖在地面,仿佛为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岑寂少人迹,路才一线微”则进一步渲染出人迹罕至的幽静环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孤独的美感。接下来的“问谁促公行,一句山谷诗”则转向诗人内心的思考,对来访者的询问不仅是对他人的关注,也是对自身的反思。“间来就汤沐,聊叩幽人扉”表现了诗人对隐居者的渴望与敬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在最后以“兴尽即云返,重到还无期”结束,流露出对回归自然的无限向往与对世俗的淡泊,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整体来看,此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寺隐山腹:古老的寺院隐藏在山的腹地,描绘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 苍苔行地衣:青苔覆盖在地面上,好似为大地披上了衣裳,形象生动。
- 岑寂少人迹:环境清冷,几乎没有人来往,突显出孤独感。
- 路才一线微:道路细微,几乎无迹,进一步强调了幽静。
- 问谁促公行:诗人思考,究竟是谁在催促行者前行,带有一丝哲理性。
- 一句山谷诗:山谷中回荡着诗句,象征着自然与诗意的结合。
- 间来就汤沐:偶尔路过此地,想要沐浴温泉,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 聊叩幽人扉:轻轻叩响隐士的门,体现对隐居者的尊敬。
- 相投一杯水:彼此分享一杯水,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谐。
- 气味如曹溪:水的味道如同曹溪水般清甜,暗含对自然的赞美。
- 兴尽即云返:兴致已尽,准备离去,流露出一种无奈。
- 重到还无期:再次回到这里却无期,表达了对自然的眷恋和对时间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苍苔行地衣”来生动形象地描绘自然景象。
- 拟人:将山谷中的诗句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如“相投一杯水,气味如曹溪”,形成和谐的音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宁静与历史的积淀。
- 苍苔: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生命。
- 山谷:隐喻内心的宁静和诗意。
- 汤沐:象征洗净尘世的烦恼。
- 水:象征生命与清新,表达人际交往的纯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杨雯
C. 杜甫
D. 白居易 -
“苍苔行地衣”中“苍苔”指的是什么?
A. 白色的苔藓
B. 青色的苔藓
C. 红色的苔藓
D. 黄色的苔藓 -
诗中提到的“曹溪”象征什么?
A. 热情
B. 清澈
C. 冷漠
D. 复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李白《庐山谣》
- 孟浩然《望洞庭》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终南山》与杨雯的《游观山》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意境,而杨雯则更多地描绘了人际交流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自然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