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昌化县双溪馆》

时间: 2025-01-04 07:54:21

奔流槛外薄豀鸣,曾入坡仙拄杖声。

天目远连山势曲,路头争说县官清。

林重鸟爱冲烟没,桥毁人看涉水行。

忙里能偷此閒乐,抗尘宁复叹劳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奔流槛外薄豀鸣,
曾入坡仙拄杖声。
天目远连山势曲,
路头争说县官清。
林重鸟爱冲烟没,
桥毁人看涉水行。
忙里能偷此閒乐,
抗尘宁复叹劳生。

白话文翻译:

在栅栏外奔腾的溪水轻声鸣叫,
我曾听到坡仙拄杖的声音。
天目山远处连绵起伏,山势蜿蜒曲折,
路旁的人们纷纷谈论县官的清廉。
树林深厚,飞鸟喜爱在烟雾中消失,
桥毁了,人们只能涉水而行。
在忙碌中我能偷得这样的闲乐,
面对尘世,又何必叹息劳生呢?

注释:

  • 奔流:奔腾流动的水流。
  • 槛外:指栅栏之外的地方。
  • 薄豀:指细微的水声或溪水的声音。
  • 坡仙:道教的人物,可能指的是李白所描绘的仙人。
  • 天目:指天目山,位于今浙江省。
  • 县官:地方官吏,通常指负责治理的官员。
  • 林重:树林浓密。
  • 冲烟没:指飞鸟在烟雾里游走,消失。
  • 桥毁:桥梁已损坏。
  • 涉水行:涉水而行,表明人们行走的艰难。
  • 抗尘:抵御世俗的烦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君贞,号东海,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描写山水人情而著称,常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社会的关注。

创作背景:

《题昌化县双溪馆》创作于张镃的游历之际,昌化县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诗人在游玩时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人间的喧嚣,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本诗描绘了昌化县双溪馆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象,通过对比自然景色与人世间的繁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以奔流的溪水和轻柔的水声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喻意远离尘嚣的乐趣。接着通过“曾入坡仙拄杖声”的回忆,暗示了追求理想与逍遥生活的渴望。后两联则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诗人对县官清廉的赞美,反映了对社会风气的关注。

诗中“林重鸟爱冲烟没”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鸟类在浓密树林中自由飞翔的喜爱,而“桥毁人看涉水行”则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暗示了生活中的困境。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繁忙生活的态度,他在忙碌中寻求闲适,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整首诗透出一种淡泊明志、乐观自得的情怀,反映了诗人对生存状态的深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奔流槛外薄豀鸣:溪水在栅栏外奔腾,发出细微的声响。
  2. 曾入坡仙拄杖声:曾经听到仙人拄杖的声音,暗示理想和超脱。
  3. 天目远连山势曲:远处的天目山蜿蜒起伏,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
  4. 路头争说县官清:路边的人们纷纷谈论县官的清白,体现社会风气。
  5. 林重鸟爱冲烟没:树林浓密,鸟儿在烟雾中飞翔,象征自由。
  6. 桥毁人看涉水行:桥已毁坏,人们只能涉水而行,表现现实的无奈。
  7. 忙里能偷此閒乐:在忙碌中,能找到这样的乐趣,体现对生活的态度。
  8. 抗尘宁复叹劳生:面对尘世的纷扰,不必感叹生活的艰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明显的对仗,如“奔流”与“拄杖声”,“林重”与“桥毁”。
  • 比喻:将鸟儿的飞翔比作自由,表达一种生活态度。
  • 拟人:溪水、鸟类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情感,使得景象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清明的期盼,展现出一种淡泊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奔流:象征生命的奔腾与不息。
  • 坡仙:代表理想与超脱的追求。
  • 天目山: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
  • 县官:体现政治的清明与社会的和谐。
  • :象征自由与灵动。
  • :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坡仙”指的是哪类人物?

    • A. 仙人
    • B. 武将
    • C. 文人
    • D. 商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桥毁人看涉水行”,反映了____的现实。

  3. 判断题:诗人对县官的态度是赞美的。(对/错)

答案:

  1. A. 仙人
  2. 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