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萧何传有感》
时间: 2025-01-06 06:46: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萧何传有感》 ——张镃
汉祖肇炎图,三杰咸辅翼。
功成及酬赏,相国独第一。
发踪指示语,谁曰匪其实。
焉知英主心,方谨操纵术。
勋高疑益深,固异亭长日。
守关忠弗念,置卫防百出。
堂堂明且审,自计亦无失。
护军给饷馈,入秦收图籍。
用智既有余,保身岂难必。
逊封散宏财,非真召平力。
污名起田宅,犹愈受斧锧。
终加恭谨辞,贤哉史臣笔。
白话文翻译:
汉高祖开创事业时,三位杰出人物都在辅佐他。
功成之后的赏赐中,萧何独占鳌头。
他的言行和指示,谁能说没有真实的依据呢?
又怎能知道英主的内心,方才小心谨慎地施展权术。
萧何的功勋越高,反而让人更加怀疑,
这与他长久以来的官职是不同的。
他守住关口却不被念及,
在防御上处处小心谨慎。
他判断事情明晰且公正,自信也没有失误。
护军的俸禄馈赠,带回了秦国的图籍。
运用智慧已然充足,保全自身岂会困难。
他谦让封号,散尽财富,并非真正出于平定之力。
污名却缠绕着他的田宅,
他依然能承受斧锧的损害。
最终所加的恭谨辞令,真是贤良的史臣所写。
注释:
- 汉祖: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 三杰:指刘邦时期的三位重要谋士:萧何、张良、韩信。
- 相国:指萧何,汉朝的丞相。
- 发踪:指萧何的言行举止。
- 勋高疑益深:指功劳越大,反而越招人怀疑。
- 守关忠弗念:指在守卫岗位上忠诚却不被重视。
- 堂堂明且审:形容萧何的判断力很清晰、很公正。
- 逊封:指谦让自己的封号。
- 污名起田宅:指被人诽谤。
- 贤哉史臣笔:对史官的赞美,称其为贤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宋代诗人,生活于北宋时期,主要以诗歌、散文见长。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视角。
创作背景:
《读萧何传有感》是作者在阅读《史记·萧何传》后产生的感触,表达了对萧何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在汉高祖刘邦开创大业的过程中,萧何不仅是重要的谋士,亦因其政治智慧和深厚的谋略而被后人铭记。诗中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功过以及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萧何的生平与作为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在汉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复杂人性。张镃以简洁的语言,直白地表达对萧何的钦佩,同时也未掩饰对其处境的忧虑。诗中多次提到权力与利益的关系,显示出对历史人物的多维度思考。萧何虽功成名就,但在权力的游戏中,他的忠诚与智慧反而成了他被怀疑的根源,揭示了人性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此外,诗中对历史的反思,也流露出作者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关注与思考。萧何在历史上被视为贤臣,但诗中却反映出他在权力游戏中的孤独和挣扎。这种深刻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读来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祖肇炎图,三杰咸辅翼:开宗明义,指出汉朝的开创者与三位重要支持者的关系。
- 功成及酬赏,相国独第一:强调萧何在功劳与封赏中的独特地位。
- 发踪指示语,谁曰匪其实:质疑对萧何言行的否定,暗示其真实有效。
- 焉知英主心,方谨操纵术:表达对刘邦心思的揣测与萧何小心行事的境遇。
- 勋高疑益深,固异亭长日:揭示高位带来的怀疑与孤立。
- 守关忠弗念,置卫防百出:表明忠诚却不被重视的无奈。
- 堂堂明且审,自计亦无失:自信的判断与无懈可击的自我认知。
- 护军给饷馈,入秦收图籍:表明萧何在军事与经济上的贡献。
- 用智既有余,保身岂难必:强调萧何的智慧与生存能力。
- 逊封散宏财,非真召平力:指其谦让与财富的分散并非出于平定之力。
- 污名起田宅,犹愈受斧锧:描述遭受诽谤的痛苦。
- 终加恭谨辞,贤哉史臣笔:对史官的赞美,表明历史的公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勋高疑益深,固异亭长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如“污名起田宅”,形象地表达了诽谤的影响。
- 反讽:通过对萧何荣华与孤独的对比,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萧何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刻感悟,探讨了功名与忠诚、权力与怀疑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性的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祖:象征开创与权力。
- 三杰:代表才智与合作。
- 相国:象征权力中心。
- 污名:象征诽谤与误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读萧何传有感》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张镃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三杰”指的是谁?
- A. 刘邦、萧何、张良
- B. 刘邦、张良、韩信
- C. 张良、韩信、曹操
- D. 刘邦、曹操、孙权
-
诗中“污名起田宅”的意思是?
- A. 受到赞扬
- B. 遭受诽谤
- C. 得到财富
- D. 收获荣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史记·萧何传》:原著可以更深入理解萧何的生平。
- 李白的《将进酒》:探讨权力与荣华的关系。
诗词对比:
- 张镃与杜甫的作品:两位诗人在历史人物描绘上各有侧重,张镃更侧重于权力与忠诚的关系,而杜甫则更关心国家的安危与百姓的苦难。
参考资料:
- 《诗词大典》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