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

时间: 2025-01-17 10:20:30

霜挟清寒冻杀人,袖中十指怯头巾。

金篦落地拾不得,却是穿窗晓日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挟清寒冻杀人,袖中十指怯头巾。
金篦落地拾不得,却是穿窗晓日痕。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霜冻伴随着刺骨的寒冷,冷得让人无法忍受,手指在袖中瑟瑟发抖,连头巾都不敢随意摘下。金色的梳子掉落在地上却捡不起,窗外透进的晨光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注释

  • :寒冷的天气中形成的白色冰晶,象征寒冷。
  • :带有、夹带。
  • 清寒:清冽而寒冷的天气。
  • 冻杀人:形容寒冷到令人受不了的程度。
  • 袖中十指:手藏在袖子里,形容手冷得发抖。
  • :害怕、胆怯。
  • 金篦:金色的梳子,古代常用的梳理工具。
  • 拾不得:无法捡起。
  • 穿窗晓日痕:指晨光穿过窗户照射进来,留下的光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语言简练而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晓起》创作于杨万里晚年,诗中描绘了清晨的寒冷和阳光的温暖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美好的热爱。

诗歌鉴赏

《晓起》是一首描绘晨起场景的诗,展现了清晨的寒冷与阳光的温暖。诗的开头用“霜挟清寒冻杀人”描绘了早晨的寒冷,给人一种冰冷刺骨的感觉,仿佛一场寒霜的袭击,让人感到无所适从。接着“袖中十指怯头巾”中的“怯”字,表现了诗人对寒冷的畏惧,生动地描绘出他在寒冷中瑟瑟发抖的形象。

而后两句则转向正面的描写,“金篦落地拾不得”,展现了一种无奈和不便,暗示了在寒冷中,连拿起小物件都是一种困难。然而,最后一句“却是穿窗晓日痕”则带来了一抹温暖,晨光的照射让寒冷的感觉逐渐减轻,给人以希望和温暖的感受。

整个诗的情感基调在于对清晨寒冷的真实感受以及在阳光下的转变,表现了生活中的对比与变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霜挟清寒冻杀人:描写清晨的霜冻,给人一种寒冷刺骨的感觉,生动地传达了寒冷的程度。
  2. 袖中十指怯头巾:表现诗人在寒冷中手指发抖的无奈,突显出寒冷对人的影响。
  3. 金篦落地拾不得:描绘了在寒冷中连捡起物品都变得困难,增加了诗的生活气息。
  4. 却是穿窗晓日痕:最后一句则转为积极的意象,阳光透过窗户,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霜挟清寒”和“袖中十指”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霜挟清寒”使得霜寒似乎具有人性,进一步突出寒冷的逼迫感。
  • 意象:通过“金篦”和“晓日痕”展现了生活中的细腻之处,形成了寒冷与温暖的对比。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清晨的寒冷与阳光的温暖,反映了生活中的对比与变化,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和情绪。

意象分析

  • :象征寒冷,代表冬季的严酷。
  • 金篦:象征生活中的小细节,隐喻了生活的琐碎与不易。
  • 晓日:象征希望与温暖,代表生命的延续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霜挟清寒冻杀人”中“挟”的意思是: A. 拿着
    B. 带有
    C. 支持

  2. 诗中“金篦落地拾不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奈与困扰
    B. 高兴与快乐
    C. 无聊与疲惫

  3. 诗的最后一句“却是穿窗晓日痕”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寒冷的无情
    B. 生活的希望与温暖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思乡之情,展现了诗人的情感。
  • 《春晓》 孟浩然:描绘春天的美好,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诗词对比

《晓起》与《春晓》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晓起》侧重于清晨的寒冷与阳光的温暖对比,而《春晓》则强调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前者表现了对寒冷的感受,后者则展现了生命的复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