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人不是上坟回,便是清湍褉事来。
最苦相逢无处避,天禧寺及雨花台。
白话文翻译:
游人来到这里,并不是为了上坟,就是为了欣赏清澈的溪水。
最让人感到苦恼的是,遇见熟人却无处可躲,天禧寺和雨花台成了相遇的地方。
注释:
字词注释:
- 游人:游玩的人,指来此游玩的客人。
- 上坟:指去墓地祭奠先人。
- 清湍:清澈的溪水,湍流的水流。
- 褉事:指游玩、游历的事情。
- 最苦:最令人苦恼的事情。
- 相逢:相遇。
- 无处避:没有地方可以躲避。
- 天禧寺:地名,寺庙的名字。
- 雨花台:地名,著名的风景区。
典故解析:
- 天禧寺与雨花台:这两个地方都在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常常成为游人和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闻名。其作品融情于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春日的三月三日,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许多游人前来游玩,诗人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在游玩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描绘了游人来往的场景,流露出人与人相逢的无奈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游人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开篇以游人不是上坟回或是游玩为引,体现出人们在这个季节里的多样活动。诗人在游玩与祭奠之间,表现出一丝无奈,似乎在表达对人与人之间相遇的复杂情感。
“最苦相逢无处避”一句,表现了诗人与熟人相遇时那种不知所措的尴尬,仿佛在游玩中也难以逃避生活中的种种牵绊。这种情感在诗中显得尤为真实,令人感同身受。
最后一句提到的“天禧寺及雨花台”,则是一种地理的定位,也是一种对文化与历史的追溯,诗人似乎在提醒我们,无论是游玩还是相逢,这些地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情。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现了杨万里作为诗人的深刻洞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游人不是上坟回,便是清湍褉事来。
- 这句通过排比的方式,列出了游人的两种来意,分别是祭奠与游玩,展示了春日的生机勃勃和人们的活动多样性。
- 最苦相逢无处避,天禧寺及雨花台。
- 这一句则转向了内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在游玩时遇到熟人的无奈和难以逃避的社会关系。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游人来意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不同场景的情感。
- 排比:开头的两种情况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 地名的引用:使用地名增加了诗的文化厚度,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特定的历史背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游人的描绘,反映了人与人相逢的复杂情感与自然美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对人际关系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游人:象征着流动与变化,代表了生活的多样性。
- 清湍: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
- 天禧寺/雨花台:作为历史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人们对传统的追溯与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游人主要是为了哪两件事而来? A. 上坟和游玩
B. 祭奠和欣赏风景
C. 读书和写诗
D. 聚会和休闲 -
诗中“最苦相逢无处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快
B. 无奈
C. 兴奋
D. 忧伤 -
“天禧寺及雨花台”是指: A. 自然景点
B. 文化地标
C. 购物中心
D. 餐饮场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在《春望》中,杜甫通过战争带来的无奈与痛苦,展现了历史的沉重。而杨万里的这首诗则更关注个人在自然与人际关系中的感受,显示出对春日的向往与对相逢的无奈。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诗人对生活的不同诠释,反映了各自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