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云晴劚茯苓还,日暮逢迎木石间。
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山中居住的情景,诗人迎接友人的到访。诗的前两句写景,表现出晴朗的天空和茂密的茯苓,傍晚时分,诗人与友人在山石间相聚。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眼中所见的一切,除了诗歌与友人外,只有那半潭秋水和一座房山。
注释
- 劚:古代指一种石头,这里用来形容山的景象。
- 茯苓:一种中药材,常生长在松树根部,象征着山中自然的生机。
- 逢迎:迎接、招待朋友。
- 半潭秋水:指山中一小片秋天的水面,象征宁静和清幽。
- 一房山:指诗人居住的山,表现出诗人对环境的亲近和归属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风格清新,常有隐逸之情。他的诗歌作品中,体现了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李洞在山中隐居时,恰逢友人来访,表达了他在宁静山居生活中的愉悦心情及对友人相聚的珍惜。
诗歌鉴赏
《山居喜友人见访》是一首展现诗人闲适生活的佳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唐代文人理想中的山居生活。开头两句“入云晴劚茯苓还,日暮逢迎木石间”描绘了山间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诗人在日落时分与友人相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后两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则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认为,除了友人和诗歌之外,眼前的一切也都是美好的,尤其是那半潭秋水和一座房山,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归属感。整首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人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入云晴劚茯苓还:描绘了晴天的高山,云雾缭绕,茯苓在山间生长,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
- 日暮逢迎木石间:傍晚时分,诗人与友人在山石间相聚,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 看待诗人无别物:诗人眼中,除了友人和诗歌之外,别无他物,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 半潭秋水一房山:秋水与山的映衬,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情感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心灵的宁静。
- 对仗:诗中“入云晴劚”和“日暮逢迎”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以及与友人相聚的愉悦心情,传达了一种归隐自然、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山、茯苓:自然的象征,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依恋。
- 秋水:象征着宁静与清澈,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平和。
- 房山:诗人的居所,象征着归属感与安全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茯苓”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药材
- B. 一种水果
- C. 一种花卉
-
“入云晴劚”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A. 阴雨绵绵
- B. 晴朗的山景
- C. 夜晚的星空
-
诗人在什么时间与友人相聚?
- A. 清晨
- B. 正午
- C. 日暮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与《山居喜友人见访》都描绘了山居生活,但前者更侧重于夜晚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而后者则强调朋友间的温情与欢聚。两首诗在意境上相辅相成,展现了不同侧面的山居生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