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携文过水宿,拂席四廊尘。
坠果敲楼瓦,高萤映鹤身。
点灯吹叶火,谈佛悟山人。
尽有栖霞志,好谋三教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和僧人一起在道者的院落中住宿。诗人携带书籍,渡过小河,来到四周尘土飞扬的房子里,轻轻拂去席子上的灰尘。夜晚的果实掉落敲打着楼顶瓦片,窗外的萤火虫在月光下映照着白鹤的身影。点燃的灯火映照着叶子,伴随着谈论佛理的声音,令人感悟到山中隐士的生活。诗人心中充满了对栖霞山的向往,同时也希望能够与三教(儒、释、道)的人士交往,寻求更深的智慧。
注释:
字词注释:
- 携文:带着书文。
- 宿:住宿。
- 拂席:拂去席子上的尘土。
- 坠果:果实掉落。
- 高萤:高飞的萤火虫。
- 点灯:点燃灯火。
- 谈佛:讨论佛教的道理。
- 栖霞志:对栖霞山的向往与志向。
- 三教邻:指儒教、佛教、道教的交往。
典故解析:
- 栖霞:栖霞山位于南京,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寓意隐逸与修身养性。
- 三教:指儒、释、道三种思想和宗教,强调和谐共处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哲理的思考。诗风清新自然,往往流露出淡淡的禅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僧院中写成,诗人与僧人一起探讨佛理,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与哲理的追求,反映出当时文人对道教和佛教的关注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宁静的生活场景,展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开头几句描绘了诗人携书过水而来的情景,不仅展现了行动的细腻,更通过“拂席四廊尘”的细节,传递出一种清静而又雅致的氛围。接下来的“坠果敲楼瓦”与“高萤映鹤身”,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夜晚的静谧与美丽,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幽静的隐居之所。
“点灯吹叶火,谈佛悟山人”更是将诗人的哲理思考推向了高潮,火光映照下的谈论,不仅仅是在讨论佛教的教义,更是对人生真谛的探讨和领悟。最后一句“尽有栖霞志,好谋三教邻”则表明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理想,希望在三教之间找到和谐与交流的可能,体现了他对智慧的渴望与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携文过水宿:诗人携带书籍,渡过小河,表示来此地的目的与志向。
- 拂席四廊尘:在院落中,轻轻拂去席子上的尘土,表现出对环境的细心与珍视。
- 坠果敲楼瓦:果实掉落的声音,增强了夜晚的静谧感,体现自然的生动。
- 高萤映鹤身:萤火虫的光在空中飞舞,映照出鹤的身影,展现出一种灵动之美。
- 点灯吹叶火:点燃灯火,借着风,树叶的火光摇曳,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谈佛悟山人:与僧人讨论佛教的道理,体现出对哲学与精神的探求。
- 尽有栖霞志:表达了对栖霞山隐逸生活的向往。
- 好谋三教邻:希望与不同宗教的人士交流,寻求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萤映鹤身”,通过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点灯吹叶火”,赋予物体以人的特征,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与哲理的追求,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对三教文化的尊重与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流动与变化,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 果:自然的产物,象征着生活的丰盈与美好。
- 萤火虫:象征灵性与智慧,夜晚的光亮。
- 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与高洁,代表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灯火:象征明亮与希望,照亮内心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栖霞志”意指什么? A. 对栖霞山的向往
B. 对佛教的信仰
C. 对儒教的研究
D. 对道教的追求 -
“点灯吹叶火”中的“吹”字可以理解为: A. 吹动
B. 照亮
C. 熄灭
D. 点燃 -
诗人希望与哪几种文化进行交流? A. 诗、书、画
B. 儒、释、道
C. 文、武、商
D. 古、今、中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描绘了山林的寂静与温馨,与李洞这首诗中对自然的热爱有相似之处,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描绘,而李洞则在此基础上加深了对哲理的探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