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光赴福幕(一作送福州从事)》

时间: 2025-01-01 11:09:25

泉齐岭鸟飞,雨熟荔枝肥。

南斗看应近,北人来恐稀。

潮浮廉使宴,珠照岛僧归。

幕下逢迁拜,何官着茜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泉齐岭鸟飞,雨熟荔枝肥。
南斗看应近,北人来恐稀。
潮浮廉使宴,珠照岛僧归。
幕下逢迁拜,何官着茜衣。

白话文翻译:

泉水流淌,山鸟飞翔;春雨滋润,荔枝果实丰腴。
南斗星应该离这里不远,北方人来此恐怕稀少。
潮水上涨,廉使正在宴饮,珠光闪烁,岛上的僧侣归来。
在幕下相逢,恭敬地朝拜,何官身着红色的衣裳?

注释:

  1. 泉齐:泉水流淌得很齐整。
  2. :山岭。
  3. 鸟飞:鸟儿在空中飞翔。
  4. 雨熟:指雨水滋润,使荔枝成熟。
  5. 荔枝:一种水果,特指晒红的荔枝。
  6. 南斗:南斗星,指北斗七星的南方星群。
  7. 北人:指北方的人。
  8. 潮浮:潮水上涨。
  9. 廉使:指负责水域的官员或使者。
  10. 珠照:珠光闪烁。
  11. 岛僧:岛上的僧侣。
  12. 幕下逢迁拜:在官员的幕府下相遇,行礼恭敬。
  13. 茜衣:指红色的衣服,常用来表示官员的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反映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感,文字简练而富有意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送别沈光赴福州任职的诗作,诗中描绘了南方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情景,表达了对朋友前往福州的美好祝愿和不舍之情。

诗歌鉴赏:

《送沈光赴福幕》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中将自然景色与人情相结合,展现了南方特有的风土人情。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泉水奔流,鸟儿飞翔,春雨滋润着荔枝果实,生机盎然。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南方的美丽,也暗示着沈光即将投身新职的希望与前景。

接下来,诗人提到南斗星,暗示沈光的旅程即将开始,而北方人来到这里则显得稀少,可能暗指沈光将面临的环境与挑战。潮水的上涨与宴饮的场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繁华与宁静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最后几句提到在幕下相逢,带有一种恭敬和祝福的意味,诗中“茜衣”暗示了沈光的官职与身份,显示出对他前途的期许与祝愿。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厚的情感,传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与不舍,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情味,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泉齐岭鸟飞:描写泉水流淌,鸟儿在山岭间飞翔,创造出一幅自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2. 雨熟荔枝肥:春雨滋润,使荔枝果实丰满,暗示南方的丰饶与生机。
  3. 南斗看应近:南斗星在天幕上应当很近,暗示沈光即将启程。
  4. 北人来恐稀:北方人来到这里恐怕不多,透露出沈光旅途的孤独与挑战。
  5. 潮浮廉使宴:潮水上涨,廉使在宴饮,描绘出热闹的场景。
  6. 珠照岛僧归:珠光闪烁,岛上的僧侣归来,增添了一种宁静的气氛。
  7. 幕下逢迁拜:在官员的幕府下相遇,表现出对友人的尊重。
  8. 何官着茜衣:提到穿着红色衣服的官员,突出沈光的身份,寓意着他前途的光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人情,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对仗:如“潮浮廉使宴,珠照岛僧归”,展现了诗的音韵美。
  • 意象:泉水、荔枝、南斗等意象交织,形成生动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沈光赴任的祝福,展现了南方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同时蕴含了离别的惆怅与对未来的期许,反映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清新,寓意着友谊的纯洁与生机。
  • :象征自由与希望,暗示着沈光的未来充满可能。
  • 荔枝:象征着丰收与富饶,体现了南方的土壤滋养与美好生活。
  • 南斗:象征方向与希望,指引沈光的未来之路。
  • :象征着时光与变化,暗示着人生的起伏与流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斗”指的是哪个方向的星星? A. 西方
    B. 东方
    C. 南方
    D. 北方

  2. “荔枝”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孤独
    B. 丰收
    C. 失败
    D. 离别

  3. 诗中提到的“茜衣”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官职
    C. 离别
    D. 旅行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风光,但更多着眼于壮丽的景色与历史的沉重感。
  • 杜甫《春望》:表现出对国家与民生的忧虑,与李洞的送别诗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李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