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陀清赏夙慕展游愿不从心因成小咏》

时间: 2025-01-06 14:12:34

宝陀十里路,此日想同游。

万古不收雨,四时长是秋。

树寒烟半拥,山湿雾长流。

独我思归苦,无因到上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宝陀十里路,此日想同游。 万古不收雨,四时长是秋。 树寒烟半拥,山湿雾长流。 独我思归苦,无因到上头。

白话文翻译:

宝陀的十里路,今天我多么希望能与你一同游览。 这里自古以来雨水不断,四季都像是秋天。 树木在寒冷中被烟雾半包围,山峦被湿润的雾气长久地环绕。 只有我苦苦思念着归途,却无法到达那高处。

注释:

  • 宝陀: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向往的某个地方。
  • 万古不收雨:形容这个地方雨水充沛,似乎从未停止。
  • 四时长是秋:四季都像秋天一样,可能指气候凉爽或景色萧瑟。
  • 树寒烟半拥:树木在寒冷中被烟雾半包围,形容景象凄凉。
  • 山湿雾长流:山峦被湿润的雾气长久地环绕,形容雾气浓重。
  • 独我思归苦:只有我苦苦思念着归途,表达诗人孤独和思乡之情。
  • 无因到上头:无法到达那高处,可能指无法实现愿望或到达理想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利登,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游历或想象中的宝陀时所作,表达了对理想之地向往却难以实现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游历或想象中的宝陀时所作,表达了对理想之地向往却难以实现的感慨。诗人通过描绘宝陀的景色,抒发了对归途的思念和对无法到达理想之地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宝陀为背景,通过描绘雨水充沛、四季如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氛围。诗中的“树寒烟半拥,山湿雾长流”等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最后两句“独我思归苦,无因到上头”,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深切思念和对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之地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宝陀十里路,此日想同游:诗人想象与某人一同游览宝陀的十里路,表达了对理想之地的向往。
  2. 万古不收雨,四时长是秋:形容宝陀雨水充沛,四季都像秋天一样,可能指气候凉爽或景色萧瑟。
  3. 树寒烟半拥,山湿雾长流:通过描绘树木在寒冷中被烟雾半包围,山峦被湿润的雾气长久地环绕,营造出凄凉而美丽的氛围。
  4. 独我思归苦,无因到上头: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深切思念和对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树寒烟半拥”中的“半拥”,赋予烟雾以人的动作,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万古不收雨,四时长是秋”中的“万古”与“四时”,“不收雨”与“长是秋”,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理想之地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通过描绘宝陀的景色,抒发了对归途的思念和对无法到达理想之地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陀:理想之地,象征着诗人向往的地方。
  • 雨:象征着不断变化和挑战。
  • 秋:象征着凄凉和萧瑟。
  • 树寒烟半拥:凄凉而美丽的自然景象。
  • 山湿雾长流:浓重的雾气,象征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宝陀”是指什么? A. 一个地名 B. 一个神话中的地方 C. 诗人的家乡 D. 诗人的理想之地

  2. 诗中的“万古不收雨”形容了什么? A. 宝陀的干旱 B. 宝陀的雨水充沛 C. 宝陀的四季变化 D. 宝陀的气候凉爽

  3. 诗中的“独我思归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宝陀的喜爱 B. 对归途的思念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现实的满足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秋兴八首》: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利登的《宝陀清赏夙慕展游愿不从心因成小咏》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利登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理想之地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利登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宏观背景,有助于理解利登诗歌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