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庵退席蒋山来寄昭亭万寿三请不得已而去辄赠长句兼简苏州》

时间: 2025-01-17 09:29:26

逍遥丘壑欲忘年,忽作风蝉蜕骨仙。

钟阜恰从三昧起,灵岩重要一灯传。

极知扫迹终无策,且与临岐快著鞭。

莫作山林城市想,从来大隐故居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逍遥丘壑欲忘年,忽作风蝉蜕骨仙。
钟阜恰从三昧起,灵岩重要一灯传。
极知扫迹终无策,且与临岐快著鞭。
莫作山林城市想,从来大隐故居廛。

白话文翻译:

在这悠然的山丘间,我想要忘却年华,
忽然间,我仿佛化为风中的蝉,蜕去凡骨,变成仙人。
钟阜的晨钟恰在三昧禅定中响起,
灵岩的明灯传递着重要的启示。
我明白了,扫除尘世的痕迹终无良策,
不如和你在临岐之处快马加鞭,继续前行。
不要再把山林与城市相提并论,
因为隐士们从来都是在故乡的居所中安身立命。

注释:

  • 逍遥: 指随意自在的状态。
  • 丘壑: 指山丘和沟谷。
  • 风蝉: 蝉在风中鸣叫,象征自由。
  • 蜕骨仙: 指脱离尘世,成就仙人的状态。
  • 钟阜: 指钟声的山丘。
  • 三昧: 指一种深层的禅定状态。
  • 灵岩: 指灵秀的山岩。
  • 扫迹: 消除世俗的痕迹。
  • 临岐: 指临近分岔的路。
  • 大隐: 指隐士,远离尘世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子瞻,号云海,宋代诗人,擅长词作,代表作有《天净沙·秋思》。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张孝祥因故离开应庵之际,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无奈。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张孝祥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他以“逍遥丘壑”开篇,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表达了他对忘却世俗烦恼的渴望。接着,诗人将自己比作“风蝉蜕骨仙”,不仅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还传达出对灵魂升华的追求。通过“钟阜恰从三昧起,灵岩重要一灯传”,张孝祥提到的“钟阜”与“灵岩”象征着禅宗的境界,暗示着他对禅的理解与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极知扫迹终无策,且与临岐快著鞭”则体现了诗人的无奈与决心,尽管知道无法彻底摆脱世俗的痕迹,但仍然愿意与友人一起追寻那份自由与快乐。最后一句“莫作山林城市想,从来大隐故居廛”则进一步强调了隐士的心态,诗人劝诫人们不要把山林与城市相提并论,真正的隐士是在自己的故乡中安身立命。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逍遥丘壑欲忘年: 在幽静的山丘中,希望忘却岁月的流逝。
  2. 忽作风蝉蜕骨仙: 突然化为风中的蝉,脱去世俗的肉身,成为仙人。
  3. 钟阜恰从三昧起: 这个山丘上的钟声,正好在我入定时响起。
  4. 灵岩重要一灯传: 灵岩上的明灯,传递着重要的启示与智慧。
  5. 极知扫迹终无策: 尽管我明白要消除尘世的痕迹是毫无办法的。
  6. 且与临岐快著鞭: 但不如与朋友在分岔路口快马加鞭,继续前行。
  7. 莫作山林城市想: 不要再把山林与城市相提并论。
  8. 从来大隐故居廛: 隐士们往往是在故乡的居所中安身立命。

修辞手法:

  • 比喻: “风蝉蜕骨仙”比喻化身为自由自在的存在。
  • 对仗: 诗句间的对仗如“逍遥丘壑”与“灵岩重要”,展现了优美的音韵。
  • 排比: 句式的排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与内心的平和,展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丘壑: 象征自然的宁静和悠远。
  • 风蝉: 代表自由与超脱。
  • 钟阜: 体现修行与内心的觉醒。
  • 灵岩: 代表智慧与启示。
  • 大隐: 象征隐逸和淡泊名利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蜕骨仙”意指什么?
    • A. 成为神仙
    • B. 变成蝉
    • C. 离开尘世
  2. “钟阜恰从三昧起”中的“三昧”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饮品
    • B. 禅定的境界
    • C. 山的名字
  3. 诗人劝诫人们不要把什么相提并论?
    • A. 山林与城市
    • B. 自然与人心
    • C. 朋友与敌人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鹿柴》:以山水之美传达隐居之乐。

诗词对比:

  • 张孝祥与陶渊明的诗歌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张孝祥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陶渊明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实现。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