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宣守任史君谒昭亭神祠 其一》

时间: 2025-01-17 10:47:50

缓驱千骑出朝京,唤得春回眼界青。

旗脚灵风来庙步,马蹄山雪过昭亭。

极知太守怀忠款,端为君王荐德馨。

惭愧去年冬十月,军书彻夜听鸣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缓驱千骑出朝京,唤得春回眼界青。
旗脚灵风来庙步,马蹄山雪过昭亭。
极知太守怀忠款,端为君王荐德馨。
惭愧去年冬十月,军书彻夜听鸣铃。

白话文翻译

缓缓驱动千骑出朝廷,春天的气息唤醒了我的眼睛。
旗帜在灵动的春风中飘扬,马蹄声踏过了昭亭的山雪。
我深知太守的忠诚和心意,正是为了君王而推荐他的德行。
我感到惭愧,去年冬天十月,整夜听信军中传来的铃声。

注释

  • 缓驱:缓慢地驱动。
  • 千骑:指众多骑兵。
  • 朝京:指朝廷或皇宫。
  • 唤得:唤醒、唤起。
  • 旗脚灵风:形容旗帜随风飘扬的情景。
  • 马蹄山雪:马蹄声踏过山上的雪。
  • 极知:深知、非常清楚。
  • 太守:指地方官员。
  • 荐德馨:推荐德行美好的品德。
  • 惭愧:感到羞愧。
  • 军书:军事信件或文书。

典故解析

“太守”是历史上对地方官员的称呼,代表了权力和责任。“荐德馨”中的“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古代文人常常以推荐有德之人来表现自己的忠诚与理想。诗中提到的“去年冬十月”,可能暗指诗人在那时参与了某场战争,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与愧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公元1131年-1180年),字子容,号雪溪,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张孝祥的诗词风格清丽,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常常融入政治、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当时国家面临外敌的威胁,诗人以朝廷的忠臣身份出征,表达了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反映了士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与对忠诚的反思。开头的“缓驱千骑出朝京”描绘了出征的场景,体现了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唤得春回眼界青”则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接下来的“旗脚灵风来庙步,马蹄山雪过昭亭”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出出征的气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太守忠诚的理解以及对君王的荐德之情,表现了他对忠臣良将的敬仰和对国家的期望。最后的自省部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在过去所经历的战斗的惭愧,突显了士人内心的挣扎与责任感。这首诗不仅有着优美的意境,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缓驱千骑出朝京:慢慢驱动千骑马队,走出朝廷,表现出出征的庄重。
  2. 唤得春回眼界青:春天的气息唤醒了我的眼睛,传达了对春天的喜悦。
  3. 旗脚灵风来庙步:旗帜在春风中飘扬,步伐轻盈,展示了出征的气氛。
  4. 马蹄山雪过昭亭:马蹄声踏过昭亭的山雪,描绘出壮观的战斗场景。
  5. 极知太守怀忠款:我深知太守的忠诚和心意,表现了对太守的敬仰。
  6. 端为君王荐德馨:正是为了君王而推荐有德之人,展现忠诚之心。
  7. 惭愧去年冬十月:感到羞愧,回忆过去的战斗经历。
  8. 军书彻夜听鸣铃:整夜听信军中传来的铃声,反映了对战争的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一种情感的唤醒,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拟人:如“马蹄山雪过昭亭”,通过马蹄的动作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马蹄山雪”与“旗脚灵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对忠诚的赞美,以及对过去战斗的反思,体现了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君王的忠诚。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千骑:代表群体的力量与士人的责任。
  • 旗帜:象征着国家的尊严与士人的忠诚。
  • 昭亭:地名,可能有历史意义,反映士人的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太守”指什么? A. 地方官员
    B. 朝廷大臣
    C. 战争将领
    D. 商人

  2. “马蹄山雪过昭亭”中的“山雪”指的是? A. 春天的雪
    B. 冬天的景象
    C. 秋天的树叶
    D. 夏天的风

  3. 本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乐
    B. 忧伤
    C. 忠诚与反思
    D.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豪情。
  2.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战乱中的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与张孝祥的作品相比,李白的《将进酒》更强调个人豪情与人生的短暂,而张孝祥则更注重家国情怀与忠诚的表达。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同样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