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桐庐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4 11:37:55

后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

人家逼江岸,屋柱入沧波。

老去频经此,重来更几何。

牛山动悲感,曾侍板舆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过桐庐三首 其三
作者: 杨万里

后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
人家逼江岸,屋柱入沧波。
老去频经此,重来更几何。
牛山动悲感,曾侍板舆过。

白话文翻译:

在后面无数的山峦中,南边的柳树更加繁密。
人家紧靠江岸,房屋的柱子直入滔滔江水。
我年老时常经过这里,重来又能有几次呢?
牛山使我感伤,曾经陪伴着我乘坐小舟经过。

注释:

  • 后面:指后方的山。
  • 无数:形容山的数量多得数不清。
  • :靠近。
  • 江岸:江边。
  • 屋柱:房屋的柱子。
  • 沧波:形容江水波涛汹涌。
  • 老去:年纪渐渐增大。
  • 频经此:常常经过这里。
  • 重来更几何:再来又有多少次呢?
  • 牛山:指特定的山名,象征性地表达感伤。
  • 动悲感:引起悲伤的情感。
  • 侍板舆:陪同坐在板舆(小舟)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描绘江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其作品大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舟过桐庐三首》中的这首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正值他回忆往昔的时刻。诗中通过描绘舟行桐庐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舟行桐庐的景象,既有山水的秀美,又透出诗人内心的感伤。开篇以“后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突显了江南独特的韵味。诗中的“人家逼江岸,屋柱入沧波”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江边的房屋仿佛与水波相融,展现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

随着诗情的深入,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提到“老去频经此,重来更几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叹。岁月的轮回与自然的永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的感伤情绪油然而生。在最后一句“牛山动悲感,曾侍板舆过”中,牛山成为了情感的寄托,勾起了他对往昔的追忆与思索。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的深刻理解,既有对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反思,充满了诗人的智慧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后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描绘了江南的青山绿水,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 人家逼江岸,屋柱入沧波: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房屋与江水的紧密相连,象征着生活的安宁。
  • 老去频经此,重来更几何:表达了诗人年岁已高,时光易逝的感慨,问自己再来这里的机会有多少。
  • 牛山动悲感,曾侍板舆过:牛山的景象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回忆起过去的经历,表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后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字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牛山动悲感”,赋予牛山情感,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增强情感的表达。
  • 比喻:将人家与江水的关系比作一种生活的依存,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以及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展现了老年的孤独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静谧。
  • :象征着生机与柔情,江南水乡的代表。
  • 江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与生活的变迁。
  • 牛山:象征着怀旧与思索,带有情感寄托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杨万里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牛山”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感伤
    C. 愤怒
    D. 无所谓

  3. 诗中的“后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是描绘什么景象? A. 沙漠
    B. 山水
    C. 城市
    D. 海洋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
  • 李白《庐山谣》: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王维:两位诗人在自然描写上的异同,王维的诗更多展现宁静的禅意,而杨万里的诗则更具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杨万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