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庶子除太仆卿因贺》
时间: 2024-09-19 21:50: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圭班序未为轻,莫惜良途副圣明。
宫省旧推皇甫谧,寺曹今得夏侯婴。
秩随科第临时贵,官逐簪裾到处清。
应笑马安虚巧宦,四回迁转始为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楚国的圭和班的序言不算轻薄,值得珍惜的是这一条顺利的官路,能与圣明的君主相配。过去宫中常常推崇的皇甫谧,如今寺里却得到了夏侯婴的推荐。官职的高低随科举考试而定,官员的品位在各地都显得干净清白。应该笑话马安这个虚伪的宦官,他经过四次迁移才终于成为了卿。
注释:
- 楚圭:指古代楚国的圭器,是一种礼器,象征地位和权力。
- 班序:指班固所作的《汉书》,其中有对典故的序言。
- 圣明:指明智的君主。
- 宫省:指宫廷,古代官员的任命与推荐往往在此进行。
- 皇甫谧:指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
- 夏侯婴:汉朝时期的官员,与皇甫谧相对。
- 秩:官职、等级。
- 科第:科举考试的名次。
- 簪裾:指官员的装束,象征地位。
- 马安:指历史上的一个宦官,以虚伪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隐,字少逸,号蘼芜,晚唐诗人,精于诗词,尤其以五言诗见长。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社会时事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诗中反映了对官场风气的观察与批判,尤其是对那些虚伪的宦官的讽刺。
诗歌鉴赏:
罗隐的这首《裴庶子除太仆卿因贺》通过对人物及其地位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与官场的风气。开篇提到的“楚圭”和“班序”,隐喻了对古代典籍与传统的重视,强调了在当时社会中,能够获得良好官职的路径并非轻松之事。接着提到的宫廷与寺庙,正是权力和文化交汇的地方,代表着不同的推荐和任用方式。
“秩随科第临时贵,官逐簪裾到处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官职的流动与变迁,表面上看似清白,实际上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利益关系和竞争。而最后“应笑马安虚巧宦”,则将视线转向了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攀附权贵的宦官,严厉的讽刺让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罗隐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与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出了一幅清丽而又复杂的官场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圭班序未为轻:暗指古代的礼仪与文化传统仍然重要。
- 莫惜良途副圣明:强调获得官职的机会来之不易,尤其是能够辅佐明主。
- 宫省旧推皇甫谧:描绘过去宫中推荐的学者。
- 寺曹今得夏侯婴:转而提到当下的变化,暗示世事变迁。
- 秩随科第临时贵:官职高低与科举考试息息相关。
- 官逐簪裾到处清:形容官员的品行似乎干净清白。
- 应笑马安虚巧宦:对虚伪的宦官的讽刺。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官职与品行相提并论,体现了深层次的社会批判。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官场风气的讽刺,强调了官员的道德与责任,以及对虚伪者的嘲讽。
意象分析:
- 楚圭:象征着传统与文化的延续。
- 皇甫谧与夏侯婴:代表不同的官僚群体,暗示权力的复杂性。
- 马安:作为负面人物,象征虚伪与不正之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楚圭”象征什么?
- A. 古代礼器
- B. 官职
- C. 学者
-
诗中提到的“马安”是指:
- A. 一位学者
- B. 一位虚伪的宦官
- C. 一位明主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赞美官员
- B. 批判官场的虚伪
- C. 论述古代文化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兵车行》相比,罗隐的《裴庶子除太仆卿因贺》更侧重于官场内部的复杂关系,而杜甫则关注于更广泛的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两者都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罗隐相关研究文章与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