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洞房深夜笙歌散》
作者:冯延巳 〔唐代〕
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
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
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
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
白话文翻译:
在洞房的深夜,欢歌笑语已经散去,重重帘幕紧闭。
斜挂的月光朦胧,刚刚下过雨的残花落在地上,红色的花瓣显得格外凄凉。
往年那些无尽的伤心往事,依然随东风而来。
我独自依靠在梧桐树下,闲思闲想,直到晓钟响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笙歌散:笙和歌声散去,指夜宴结束。
- 重重:形容帘幕层层叠叠,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斜月:月光倾斜,表示时间已晚。
- 雨过:刚刚下过雨,暗示环境的湿润与凄清。
- 东风:春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变化。
- 倚:依靠,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状态。
- 闲想闲思:指无所事事的思考,情绪的发泄。
典故解析:
- 洞房:古代婚礼后新人的居所,象征爱情与温馨,但此处却充满了孤独与伤感。
- 梧桐: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子固,号山人,唐末五代时期的词人,擅长词作,风格婉约,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生活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个人情感的低谷,反映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失去爱情的惆怅,融入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采桑子·洞房深夜笙歌散》是一首充满忧伤与孤独的词作,冯延巳在这首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传达出对爱情的怀念与对往事的无奈。词的开头以“洞房深夜笙歌散”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笙歌散去,意味着欢乐的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接着,斜月朦胧与雨过残花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与冷清,残花落地,正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奈追忆。
词中“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昔日的伤心事随着东风再次浮现,表现出对过去的无尽思索与怀念。最后一句“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描绘出作者的孤独与沉思,直到晨钟敲响,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回忆,展现出作者对爱情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过往的眷恋,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洞房深夜笙歌散:夜深时分,热闹的喜庆气氛已然散去。
- 帘幕重重:重重的帘幕隔绝了外界的喧闹,暗示内心的孤独。
- 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描绘了朦胧的月光与剎那间的凋零,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已逝。
- 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过往的伤心往事随着东风再度袭来,无法忘却。
- 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孤独地倚靠在梧桐树上,思绪绵延至天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笙歌散,帘幕重重”,“闲想闲思”形成对仗,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比喻:用“东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变化,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 意象:月亮、雨水、残花等意象交织,渲染出凄凉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出人在爱情与回忆中的孤独感,情感深沉而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房:象征爱情与新生,但此处却成为孤独的代名词。
- 斜月: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
- 残花:象征失去的美好与凋零的爱情。
- 东风:春风,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回忆的唤起。
- 梧桐: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增添了词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词的开头一句是:
A. 雨过残花落地红
B. 洞房深夜笙歌散
C. 昔年无限伤心事
答案:B -
“斜月朦胧”中的“斜月”意味着:
A. 光明
B. 时间已晚
C. 失败
答案:B -
词中提到的“东风”象征:
A. 春天的来临
B. 伤心的回忆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往事的思念与孤独感。
- 柳永《雨霖铃》:描绘离别之情,气氛相似。
诗词对比:
- 冯延巳《采桑子·洞房深夜笙歌散》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感受,但李清照的词更多展现女性的柔情与细腻,而冯延巳则更加强调内心的伤感与思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词源》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冯延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