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华灯纵博》

时间: 2024-09-19 21:14:47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白话文翻译:

华灯高挂,盛大的宴会中,骑着雕鞍的马儿在奔跑射箭,谁还记得当年那些豪壮的举动?酒徒中有一半人得到了封侯的荣耀,唯独我选择去做江边的渔夫。轻舟八尺,划着三扇低篷,正好占据了苹洲的烟雨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闲人,又何必依靠您的恩赐呢?

注释:

  1. 华灯:指盛大的灯会,象征繁华热闹的场景。
  2. 纵博:纵情博弈,放纵享乐。
  3. 雕鞍:精美的马鞍,象征骑士或豪杰的身份。
  4. 酒徒:指饮酒作乐的人,隐喻那些追求名利的人。
  5. 封侯:封爵封侯,获得官职和权利。
  6. 江边渔父:指过着闲适生活的渔夫,与追名逐利的人形成对比。
  7. 轻舟八尺:形容小船的轻便。
  8. 苹洲烟雨:指苹洲上的烟雨朦胧的美景。
  9. 镜湖:这里比喻宁静的湖面,象征闲适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历史学家。他一生坎坷,经历了南宋与金、元的多次战争,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陆游的诗词风格豪放,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鹊桥仙·华灯纵博》创作于陆游晚年时期,正值南宋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个人理想的落寞。诗中反映了他对当年豪杰生活的怀念,同时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陆游的《鹊桥仙·华灯纵博》以华灯和雕鞍的意象开篇,营造出一种热闹的场景,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豪情壮志的盛大宴会。然而,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过往的追忆与反思,他很快将注意力转向那些曾经追求名利的酒徒,表现出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个人选择的自省。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这一句中,陆游表达了对名利的鄙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宁愿选择过着闲适的渔夫生活。这种生活态度,反映了他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展现了对自由与安宁的向往。

后半部分中的“镜湖元自属闲人”,更是将诗歌推向高潮,借镜湖的宁静自得,表达了他内心的平和和对外界恩赐的不屑。最终,诗人用“又何必君恩赐与”来总结,展现了他对权势与名利的淡然态度,表达出一种超脱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描绘了当年繁华热闹的场景,象征着豪杰的生活。
  2. 谁记当年豪举:反问句,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不屑。
  3. 酒徒一半取封侯:指那些追逐名利的人,隐喻半数人获得了权力与地位。
  4. 独去作江边渔父:强调诗人选择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自由。
  5.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描绘出轻便的渔舟,展现闲适的生活状态。
  6. 占断苹洲烟雨:以美丽的自然景色象征诗人的理想世界。
  7. 镜湖元自属闲人:镜湖本就属于那些追求闲适生活的人。
  8. 又何必君恩赐与:表明诗人对外界的恩赐并不在意,强调自我价值。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酒徒与渔父的对比,突出诗人对名利的反思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比喻:镜湖比喻宁静的精神世界,表达诗人内心的安宁。
  • 反问:通过反问加深诗歌的情感,增强诗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陆游对名利的鄙视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哲学,强调了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幸福。

意象分析:

  1. 华灯:象征繁华与热闹,隐喻名利场中的喧嚣。
  2. 雕鞍:代表豪车美马,象征追求权力与地位的生活。
  3. 江边渔父:象征一种简单、自在的生活方式,体现诗人理想的生活状态。
  4. 轻舟:象征自由与灵活,表现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5. 镜湖: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安逸,反映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酒徒一半取封侯”所指的是什么? A. 追求名利的人
    B. 追求学问的人
    C. 追求自由的人

  2. 填空题:诗中“镜湖元自属__”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3. 判断题:陆游在诗中对名利持肯定态度。 (对/错)

答案:

  1. A
  2. 闲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名利与人生的思考。
  2. 杜甫《登高》:表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陆游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对待名利的态度上有不同,李白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而陆游则表现出更多的反思与超脱。
  • 陆游 vs. 杜甫:杜甫的诗多表现社会的苦难,而陆游则更多地关注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集》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