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堂避暑》

时间: 2024-09-19 21:14:48

缥缈纱幮覆象床,蛮童擎粥进黄粱。

砚池湛湛一泓墨,衣焙霏霏半篆香。

团扇题诗无滞思,清泉洒地有余凉。

更须风伯开云阵,准拟今宵月满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缥缈纱幮覆象床,
蛮童擎粥进黄粱。
砚池湛湛一泓墨,
衣焙霏霏半篆香。
团扇题诗无滞思,
清泉洒地有余凉。
更须风伯开云阵,
准拟今宵月满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凉的避暑场景:薄纱轻轻覆盖着象牙床,蛮族小童端着粥走来,食用的黄粱米香气扑鼻。砚池中墨水清澈如水,衣服上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用团扇轻轻扇动,写下的诗句流畅自如,清泉洒落在地面上,带来阵阵凉意。更需要风伯来呼唤云阵,今晚希望能在月光下畅快地享受。

注释:

字词注释:

  • 缥缈:形容轻薄、虚幻的样子。
  • 纱幮:轻薄的纱帘。
  • 蛮童:指少数民族的儿童,此处可能指的是服务的小童。
  • 黄粱:指小米或黄米,古时常用于比喻美好的梦。
  • 砚池:盛放墨水的池子。
  • 霏霏:形容香气袅袅升起的样子。
  • 团扇:一种扁平的圆形扇子,常用来扇风。
  • 风伯:古代神话中掌管风的神灵。

典故解析:

  • 黄粱梦:出自《庄子》,比喻人生短暂,梦幻泡影。
  • 清泉洒地:象征着自然的清凉与宁静,常用来渲染环境的优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作品多表现忧国忧民之情,风格雄浑、清丽。

创作背景: 《龟堂避暑》创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在避暑时的宁静与悠闲,表达了对自然清凉的向往,也是对现实政治的逃避。

诗歌鉴赏:

《龟堂避暑》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避暑环境。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开篇便用“缥缈纱幮”来渲染轻盈的氛围,似乎整个空间都变得清凉起来。蛮童端来的黄粱粥不仅仅是食物,更象征着简单而美好的生活。

接下来,诗人借用砚池的墨水与衣服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文人雅士的气息,仿佛他在此地不仅仅是避暑,更是在追求精神上的安宁。团扇与清泉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传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最后一句提到的“风伯开云阵”,更是将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希望在月光下自由畅想的愿望。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向往,反映了陆游内心深处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也是对动荡时代的一种自我解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缥缈纱幮覆象床:薄纱轻轻覆盖着象牙床,营造出一种轻盈而宁静的氛围。
  • 蛮童擎粥进黄粱:少数民族的小童端着粥,暗示生活的简单与自然。
  • 砚池湛湛一泓墨:墨水清澈如水,象征着文化的氛围。
  • 衣焙霏霏半篆香:衣服上散发的香气,表现出文人的雅致。
  • 团扇题诗无滞思:用团扇轻扇,写下的诗句流畅自如,表现了诗人的思绪。
  • 清泉洒地有余凉:清泉洒落在地,带来阵阵凉意,进一步渲染避暑的氛围。
  • 更须风伯开云阵:呼唤风伯,渴望清风送来更凉快的环境。
  • 准拟今宵月满廊:希望在今晚的月光下享受这一切,表达了诗人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粱”比作美好生活的象征。
  • 拟人:将“风伯”作为自然的化身。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避暑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动荡的逃避,体现出一种脱离尘世的理想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缥缈纱幮:象征轻盈与梦幻。
  • 蛮童:代表单纯与自然。
  • 砚池墨:体现文化气息与书卷气。
  • 团扇:象征优雅与清凉。
  • 清泉:代表自然的纯净与凉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蛮童”指的是: A. 少数民族的儿童
    B. 诗人的朋友
    C. 诗人的儿子
    D. 诗人的仆人

  2. “缥缈纱幮”中的“缥缈”指的是: A. 稳重
    B. 轻薄
    C. 深沉
    D. 明亮

  3. 诗中提到的“风伯”是指: A. 掌管水的神
    B. 掌管风的神
    C. 掌管火的神
    D. 掌管土的神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陆游与王维的诗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但陆游更倾向于在诗中表达个人的情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环境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陆游的作品常带有一定的社会背景,而王维则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