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玉山七里头》
时间: 2024-12-29 18:50: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玉山七里头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诸村不雨数旬余,此地濒江万宝苏。
晚紫豆花初总角,早黄稻穗已长须。
回头金步野径远,当面玉山秋塔孤。
偶见年时解船处,客愁依旧挂菰蒲。
白话文翻译:
这几天村子里没有下雨,眼前的地方靠近江边,万物都显得生机勃勃。晚开的紫豆花刚刚冒出花苞,早熟的稻穗已经长出了须根。我回头看那条金色的小路延伸得很远,正对着玉山,那里孤零零耸立着一座秋天的塔。我偶尔看到往年的船只停靠的地方,心中的愁绪依然挂着菰蒲。
注释:
字词注释:
- 诸村:许多村庄。
- 旬余:十天多。
- 濒江:靠近江边。
- 万宝苏:万物复苏,形容生机勃勃。
- 总角:古代小姑娘的发髻,指豆花初开时的状态。
- 稻穗:稻子的穗子。
- 回头:转身。
- 金步:金色的小路。
- 秋塔:秋天时的塔,象征孤独与寂寞。
- 菰蒲:一种水生植物,常用来比喻愁绪。
典故解析:
- 玉山:传说中美丽的山,象征高洁与孤独。
- 豆花:象征着青春与生命力。
- 稻穗: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性情豪放,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自然景象,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不仅是对自然的观察,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诗歌鉴赏:
《入玉山七里头》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生机盎然而又略显孤寂的乡村画面。开篇“诸村不雨数旬余”,直接点出时节的干旱,然而随即转入对生机的描绘,“此地濒江万宝苏”,展现出即使在干旱的环境中,依然有生命的顽强存在。接下来的“晚紫豆花初总角,早黄稻穗已长须”,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捕捉,描绘了乡村的变化与希望。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望远方的金步小径,感受到一种孤独感,“当面玉山秋塔孤”,让人联想到人生的孤独与渺小。而最后一句“客愁依旧挂菰蒲”则更是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达了在自然美景中,依然掩盖不住内心的忧愁。这种情感的交织与自然的描绘,使得整首诗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诸村不雨数旬余:许多村庄已经干旱了十天多,暗示着自然环境的变化。
- 此地濒江万宝苏:此处靠近江边,万物复苏,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 晚紫豆花初总角:晚开的紫豆花刚刚冒出花苞,象征着青春的开始。
- 早黄稻穗已长须:早熟的稻穗已经长出须根,显示出丰收的希望。
- 回头金步野径远:转身看那条金色的小路延伸得很远,暗含着对未来的思考。
- 当面玉山秋塔孤:面对孤零零的秋塔,象征着孤独与思索。
- 偶见年时解船处:偶尔看到往年船只停靠的地方,唤起对往事的回忆。
- 客愁依旧挂菰蒲:心中的愁绪依然缠绕,表现出无奈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人情,产生联想。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句式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在美好景象中难掩的忧愁,展现了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村庄:象征着宁静与自然的生活。
- 紫豆花:象征着青春与希望。
- 稻穗:象征着丰收与生活的美好。
- 玉山:象征着高洁与孤独。
- 菰蒲:象征着个人的愁绪与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晚紫豆花”最能代表什么?
A. 生命的希望
B. 孤独
C. 丰收的象征 -
填空题: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____的思考。
-
判断题:诗中“金步野径远”中的“金步”只是一条普通的道路。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A
- 生活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自然美与内心宁静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王维:两位诗人在自然描写上各有千秋,杨万里更强调生机与变化,而王维则偏向于宁静与深邃。
- 解析:杨万里的诗多表现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忧愁,而王维的诗则常常传递出一种超然的意境,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