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郎子文赴山阳令》

时间: 2025-01-19 18:52:45

囊空口众不堪闲,却喜平生得细论。

鹤发进封偿旧德,彩衣听讼勉平反。

楚风剽疾观新政,浙水萧条咏旧恩。

记取老人临别语,茶瓢霜後早相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囊空口众不堪闲,却喜平生得细论。
鹤发进封偿旧德,彩衣听讼勉平反。
楚风剽疾观新政,浙水萧条咏旧恩。
记取老人临别语,茶瓢霜後早相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口袋空空,四周的人都不堪忍受闲聊的无聊,但我却喜欢在平生之中进行细致的讨论。白发苍苍,升迁后偿还旧日的恩德,穿着彩衣听取诉讼,努力进行平反。楚地的风气迅速变革,观察到新政的实施;浙水的萧条让我吟咏对旧恩的追思。记住老人临别时的教诲,茶瓢霜后要早早储存。

注释

字词注释

  • 囊空口众:指口袋空空,周围的人无事可做。
  • 平生:一生,生命中的经历。
  • 鹤发:形容老年,头发如鹤一般白。
  • 进封:升官或被授予官职。
  • 偿旧德:报答过去的恩德。
  • 彩衣:指官员的服饰,一般代表尊贵。
  • 听讼:审理案件,处理争议。
  • 平反:为被冤屈的人平冤。
  • 楚风:指楚地的风俗、风气。
  • 浙水:指浙江的河流,象征地方的经济状态。
  • 记取:牢记,铭记。
  • 茶瓢霜后:比喻在寒冷的霜降后,要准备好茶水。

典故解析

  • 老人临别语:此处可能指代作者的长辈或智者在临终前的教诲,强调要珍惜与他人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蘋洲,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洵之子,苏轼之弟。苏辙在诗词上成就斐然,作品风格以清新自然见长,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担任山阳令之际,反映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思考以及对旧恩的追忆。同时,也表现出对新政的关注与期待。

诗歌鉴赏

《曹郎子文赴山阳令》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人生哲理。诗的开头以“囊空口众”引入,描绘出一种无所事事的闲适状态,讽刺了周围人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诗人则在这种环境中,选择进行深入的讨论,显示出他对思想交流的重视。接着,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迈的形象和升迁后的责任感,表明他对旧恩的感激与回报。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观察到楚地新政的迅速变化和浙水的萧条,反映出社会变革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诗中的“楚风剽疾”与“浙水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与思考。最后,诗人通过“记取老人临别语”把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旧恩的怀念与回报,更流露出对新政实施的思索与关注,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囊空口众不堪闲:口袋空空,身边的人对无聊的闲话感到厌倦。
  • 却喜平生得细论:但我却乐于在一生中进行深入的讨论。
  • 鹤发进封偿旧德:白发苍苍,升迁后要报答过去的恩德。
  • 彩衣听讼勉平反:身着华服,努力审理诉讼,平冤申冤。
  • 楚风剽疾观新政:观察楚地的社会风气迅速变革,反映对新政的关注。
  • 浙水萧条咏旧恩:因浙地的经济萧条而吟咏对旧恩的怀念。
  • 记取老人临别语:牢记老人临终时的教诲,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珍贵关系。
  • 茶瓢霜後早相存:在寒霜过后,要提前储存茶水,象征着对未来的准备。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鹤发进封”和“彩衣听讼”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白发比作鹤,表现出老年的形象。
  • 象征:茶瓢象征着人际关系的珍贵,霜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的反思,强调了对旧恩的回报、对新政的关注和对人际关系的珍惜,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鹤发:象征老年与智慧。
  • 彩衣:象征地位与责任。
  • 楚风:象征社会的变迁与风气。
  • 浙水:象征经济状态与历史记忆。
  • 茶瓢:象征人际关系的珍贵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囊空口众”指的是什么状态?
    A. 经济富裕
    B. 口袋空空,周围人无所事事
    C. 热闹繁华
    答案:B

  2. “鹤发进封”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旧德的回报
    C. 对新政的赞美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老人临别语”主要强调了什么?
    A. 生活的无奈
    B. 人际关系的珍贵
    C. 政治的动荡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辙与苏轼的作品风格对比,苏辙更注重社会责任与个人经历,苏轼则更加关注人情世故与自然景色。在主题上,两者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处理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苏辙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