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熙宁壬子岁,少华忽然崩。七社民俱死,九泉神不宁。昔天无骇,旷古未之聆。燮理阴阳者,如何略不惊。
白话文翻译:
熙宁壬子年,少华山突然崩塌。七个村庄的居民全部遇难,九泉之下的神灵也不得安宁。这样的天灾,自古以来未曾听闻。那些掌管阴阳调和的人,为何对此毫不震惊。
注释:
- 熙宁壬子岁: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壬子为该年的干支纪年。
- 少华:指少华山,位于今陕西省华县。
- 七社民俱死:七个村庄的居民全部遇难。社,古代的村落单位。
- 九泉神不宁:指地下神灵也不得安宁。九泉,指地下深处。
- 昔天无骇:自古以来未曾听闻的天灾。骇,惊骇。
- 旷古未之聆:自古以来未曾听闻。旷古,远古。聆,听闻。
- 燮理阴阳者:指掌管阴阳调和的官员或道士。燮理,调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以理学思想为背景,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道德修养。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天灾人祸的深刻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 熙宁五年(1072年),少华山发生崩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邵雍以此为题材,表达了对天灾的震惊和对社会治理的质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述少华山崩塌的惨状,反映了天灾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诗中“七社民俱死,九泉神不宁”一句,既表现了灾难的严重性,也暗示了神灵对此也无法安宁,增强了诗歌的悲怆氛围。最后两句“燮理阴阳者,如何略不惊”,则是对当时社会治理者的严厉批评,表达了作者对天灾人祸的深刻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熙宁壬子岁: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为诗歌的背景提供了具体的历史坐标。
- 少华忽然崩:直接描述了少华山崩塌的突发性,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七社民俱死:具体说明了灾难的严重后果,七个村庄的居民全部遇难,突出了灾难的惨烈。
- 九泉神不宁:通过神灵的不安宁,进一步强化了灾难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 昔天无骇,旷古未之聆:强调了这种天灾的罕见性,自古以来未曾听闻,增强了诗歌的震撼力。
- 燮理阴阳者,如何略不惊:对当时的治理者提出了严厉的质疑,为何对此毫不震惊,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修辞手法:
- 拟人:“九泉神不宁”将神灵拟人化,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比:“昔天无骇,旷古未之聆”通过对比,强调了灾难的罕见性。
- 反问:“燮理阴阳者,如何略不惊”通过反问,加强了对治理者的批评力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天灾人祸的深刻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描述少华山崩塌的惨状,诗人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治理者的不满。
意象分析:
- 少华山崩塌: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象征着天灾的突发性和破坏力。
- 七社民俱死:具体描绘了灾难的后果,突出了人民的苦难。
- 九泉神不宁:通过神灵的不安宁,强化了灾难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熙宁壬子岁”是指哪一年? A. 1072年 B. 1073年 C. 1074年 D. 1075年
-
“七社民俱死”中的“社”指的是什么? A. 社会 B. 村落 C. 政府 D. 宗教
-
诗中“燮理阴阳者”指的是什么人? A. 道士 B. 官员 C. 学者 D. 医生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梦境反映对亲人的思念,与邵雍的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与邵雍的这首诗在主题上有一定的联系。
诗词对比:
- 邵雍的《闻少华崩》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对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选注。
- 《邵雍诗集》:收录了邵雍的全部诗作,是研究邵雍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