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游考功将漕夔门七绝》

时间: 2024-09-19 21:31:27

烧畲瀼外竹枝瘦,踏碛滩上桃花肥。

绣衣故乡岂不好,为天下计毋庸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烧畲瀼外竹枝瘦,踏碛滩上桃花肥。绣衣故乡岂不好,为天下计毋庸归。

白话文翻译:

在瀼水边烧畲,竹枝显得瘦弱;在碛滩上踏青,桃花却异常肥美。穿着绣衣回到故乡难道不好吗?但为了天下的大计,不必急于归去。

注释:

  • 烧畲(shē):指在山地烧荒耕种。
  • 瀼(ráng)外:指瀼水之外的地方。
  • 踏碛(qì):踏着沙石,指在河滩上行走。
  • 绣衣:古代官员的服饰,这里指代官员的身份。
  • 毋庸(wú yōng):不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1176-1236),字舜俞,号平斋,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豪放洒脱著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这首诗是他在送别友人游考功前往夔门任职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对天下大计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洪咨夔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游考功的期望,希望他能为国家大计贡献力量,不必急于回到故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烧畲瀼外竹枝瘦”与“踏碛滩上桃花肥”,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不同状态,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选择与取舍。诗中的“绣衣故乡岂不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但“为天下计毋庸归”则显示了作者的胸怀和远见,认为个人利益应服从于国家大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烧畲瀼外竹枝瘦”:描述在瀼水边烧荒耕种的景象,竹枝因环境艰苦而显得瘦弱。
  • “踏碛滩上桃花肥”:描绘在河滩上踏青时,桃花因环境适宜而异常肥美。
  • “绣衣故乡岂不好”: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穿着绣衣回到故乡是美好的。
  • “为天下计毋庸归”:强调为了国家大计,不必急于回到故乡。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竹枝瘦”与“桃花肥”的对比,突出了环境的不同影响。
  • 隐喻:“绣衣故乡”隐喻个人的安逸生活,“为天下计”隐喻国家大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大计的权衡,表达了作者认为个人应为国家大计牺牲小我的高尚情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烧畲:象征艰苦的劳作环境。
  • 竹枝瘦:象征环境的艰苦和生命的脆弱。
  • 桃花肥:象征环境的适宜和生命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烧畲”指的是什么? A. 烧荒耕种 B. 烧制陶器 C. 烧制竹器 D. 烧制木器
  2. 诗中的“绣衣故乡”隐喻什么? A. 个人的安逸生活 B. 国家的繁荣昌盛 C. 战争的残酷 D.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的“为天下计毋庸归”表达了什么? A. 对故乡的眷恋 B. 对国家大计的重视 C. 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D. 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
  • 王维的《送别》: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洪咨夔的《送游考功将漕夔门七绝》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但杜甫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战乱的直接感受,而洪咨夔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大计的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洪咨夔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洪咨夔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