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支绿颂》

时间: 2025-01-19 19:47:32

王墙东之美酒,得妙用於六物。

三危露以为味,荔支绿以为色。

哀白头而投裔,每倾家以继酌。

忘螭鬽之躨触,见醉乡之城郭。

扬大夫之拓落,陶徵君之寂寞。

惜此士之殊时,常生尘於尊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荔支绿颂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王墙东之美酒,得妙用於六物。
三危露以为味,荔支绿以为色。
哀白头而投裔,每倾家以继酌。
忘螭鬽之躨触,见醉乡之城郭。
扬大夫之拓落,陶徵君之寂寞。
惜此士之殊时,常生尘於尊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饮酒的情景。东墙的美酒,适合搭配六种美味的佳肴。三危山的露水为酒添了风味,而荔枝的绿色为酒增添了色彩。诗人感叹白头之人却要离去,每次饮酒时都倾尽所有来续杯。忘记了身边的烦扰,畅想着醉酒后的城市和乡村。提到大夫的失落和陶渊明的孤寂,表达对士人特殊境遇的惋惜,常常在酒杯中生出浮尘。

注释

  • 王墙:指东墙之美酒,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酒。
  • 六物:六种美味的食物。
  • 三危:指三危山,形容酒的清香。
  • 荔支绿:荔枝的绿色,象征酒的色泽。
  • 白头而投裔:指年长者的离去。
  • 倾家以继酌:形容饮酒时不惜倾尽家财。
  • 螭鬽:古代神兽,意在忘却烦恼。
  • 醉乡之城郭:醉酒后幻想的美好场景。
  • 大夫、陶徵君:两位历史人物,分别象征士人的孤独和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擅长行书。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强调意境和情感,受到后世的广泛推崇。

创作背景
《荔支绿颂》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生活和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中通过描绘饮酒的场景,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士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荔支绿颂》通过饮酒这一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王墙东之美酒”引入,既表现出美酒的诱惑力,也暗示了饮酒的社交属性。接着提到“三危露以为味”,不仅赞美了酒的清香,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诗中“哀白头而投裔”句子,借用长者离去的意象,表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每倾家以继酌”则将这种感慨转化为一种对饮酒的热爱与执着,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开始忘却生活的烦恼,沉浸于醉乡的美好幻想之中,展现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情绪。这种情感通过对“扬大夫之拓落,陶徵君之寂寞”的提及,暗示了士人的孤独与失落,使得整首诗在欢快的表象下,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思考和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王墙东之美酒:引入美酒的主题,强调它的珍贵和诱人。
  2. 得妙用於六物:酒可以与多种食物搭配,增加饮酒的乐趣。
  3. 三危露以为味:三危山的露水增添酒的风味,营造出自然的氛围。
  4. 荔支绿以为色:荔枝的绿色象征着酒色的清新。
  5. 哀白头而投裔:感叹年长者的离去,反映人生的无常。
  6. 每倾家以继酌:表明对饮酒的执着与豪放。
  7. 忘螭鬽之躨触:逃避烦恼,享受当前的欢乐。
  8. 见醉乡之城郭:幻想醉酒后的美好情景。
  9. 扬大夫之拓落:提到士人的失落,暗示社会的压力。
  10. 陶徵君之寂寞:引入陶渊明,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1. 惜此士之殊时:对士人境遇的惋惜。
  12. 常生尘於尊勺:饮酒时常有浮尘,暗示生活中的琐碎与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荔支绿以为色”用荔枝的颜色比喻酒的美丽。
  • 对仗:各句之间有一定的对仗结构,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 拟人:通过“哀白头而投裔”表达出对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美酒的推崇,同时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士人的孤独,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美酒:象征欢乐和社交的饮品。
  • 荔支绿:自然之美的象征,代表了生机和活力。
  • 白头:象征着年老,代表人生的无常。
  • 醉乡: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荔支绿颂》的作者是谁?
    A. 陶渊明
    B. 黄庭坚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三危”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座山
    C. 一种酒

  3. “哀白头而投裔”中的“白头”代表什么意思?
    A. 青年
    B. 年长者
    C. 小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现对饮酒的抒发与人生哲理。
  • 李白的《将进酒》:借酒表达豪情壮志的诗作。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陶渊明的饮酒题材:黄庭坚更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与社会思考,而陶渊明则强调隐逸与自然的结合,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