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梦》

时间: 2025-01-17 09:32:44

晓雪谁惊最后时,土膏方得助甘滋。

岁功已觉三元近,春事何忧一览迟。

不著寒梅容触冒,半留红杏惜离披。

神交彼此无劳辨,更为公题述梦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晓雪谁惊最后时,土膏方得助甘滋。
岁功已觉三元近,春事何忧一览迟。
不著寒梅容触冒,半留红杏惜离披。
神交彼此无劳辨,更为公题述梦诗。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雪,谁在惊扰它的最后时刻?
土壤刚刚得到滋润,才能生出甘甜的作物。
这一年的成果已然感觉到三元(农历新年)即将来临,
春天的事情又何须担心来得晚呢?
不必让寒梅在雪中触碰,
半开的红杏也令人怜惜那落下的花瓣。
我们之间的心灵交汇,无需多言辨别,
更是为了你我共同题写这首梦中的诗篇。

注释:

  • 晓雪:早晨的雪。
  • 土膏:肥沃的土壤,象征着好的生长条件。
  • 三元:指农历新年的三个节气,象征着新的开始。
  • 寒梅:指在寒冬中开花的梅花,象征坚韧。
  • 红杏:春天开花的杏树,寓意美好的希望。
  • 神交:心灵相通,彼此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钦臣,宋代诗人,才情横溢,诗作多以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故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雪融化之际,诗人感受到春天即将来临,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中描绘了冬春交替的情景,寓意着新生和希望的到来。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晓雪”开篇,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接着通过对土壤、梅花和杏花的描写,传达了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王钦臣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诗中“岁功已觉三元近”一语,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意识到了自然循环和生命的节奏。春天的到来让人充满期待,而对于寒梅与红杏的描写,则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寒梅象征着坚韧与不屈,而红杏则代表着美好与希望,两者的相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句“更为公题述梦诗”,不仅是对友人的邀请,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与分享。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意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王钦臣深厚的诗歌功底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疑问句形式引入,暗示早晨的雪景,反映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第二联表达了春天的希望与生机,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的息息相关。
    • 第三联通过寒梅与红杏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的感悟与珍惜。
    • 第四联升华了主题,与友人心灵相交的深刻情感。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寒梅”、“红杏”,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增加诗的深度。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春天来临的期待,反映了自然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传递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晓雪:象征着希望与纯洁。
  • 土膏:代表着丰收与滋养。
  • 寒梅: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红杏:寓意美好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土膏”指的是什么?

    • A. 水
    • B. 肥沃的土壤
    • C. 雪
  2. “岁功已觉三元近”意指什么?

    • A. 春天来临
    • B. 新年的到来
    • C. 夏天来临
  3. 诗中提到的“寒梅”象征了什么?

    • A. 坚韧
    • B. 美好
    • C. 纯洁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王钦臣的《述梦》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感悟与自然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两者虽有不同的侧重,但都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