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经华阴
作者:崔颢 〔唐代〕
岧峣太华俯咸京,
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
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
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
何如此处学长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华阴的壮丽景色。高耸的太华山俯瞰着咸京,远处的三峰在天边削尖,却显得不那么完美。武帝的祠庙前,云彩似乎要散去,仙人的掌上雨水刚刚停歇。北边的河山依偎着险峻的秦关,驿路向西通向汉代的畤平。路旁的名利客,我想问你,何以不在这里学习长生之道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岧峣:形容山势高耸。
- 俯:向下看。
- 咸京:指咸阳,古代秦朝的都城。
- 武帝:汉武帝,汉朝的著名皇帝。
- 祠:祭祀的庙宇。
- 云欲散:云彩似乎要散开。
- 仙人掌:指仙人掌,象征长生不老。
- 河山:指国家的山河。
- 北枕:背靠着北方的地势。
- 秦关:指秦岭的一部分,险要的关口。
- 驿路:古代的交通路线。
- 汉畤平:汉代的一个平坦的地方。
- 名利客:追逐名利的人。
- 学长生:追求长生不老之道。
典故解析
- 武帝祠: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其祠庙象征着权力和历史的沉淀。
- 仙人掌:在古代文化中,仙人常被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寓意追求长生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颢,唐代诗人,字颢然,号白云,生于长安,曾任职于地方官府。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尤其以山水诗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崔颢游历华阴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华阴山水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唐代是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诗人们常常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和哲思。
诗歌鉴赏
《行经华阴》是一首描绘华阴自然景观的山水诗,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的“岧峣太华俯咸京”,以雄伟的太华山作为背景,表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的厚重感。接下来的“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云彩的变化和雨后的清新,给人以生机与希望。
诗中“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进一步描绘了地理位置的复杂与历史的深远,北方的险峻与西方的平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多样性。同时,这种对比也暗含了人生的哲理:在复杂的世界中,是否能找到自己的长生之道。
最后一句“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则直接提出了诗人的疑问,质疑追逐名利的人为何不在这美丽的自然中领悟生命的真谛。这种反思不仅让整首诗升华到了哲学的高度,也引发读者对自身追求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岧峣太华俯咸京:描绘太华山的高耸,俯视咸京(咸阳)的壮丽景色。
- 天外三峰削不成:远处的三峰高耸,仿佛在天边削成,表现出自然的鬼斧神工。
- 武帝祠前云欲散:武帝的祠庙前,云彩似乎要散去,象征着历史的消逝与变迁。
- 仙人掌上雨初晴:仙人掌上雨水刚停,暗示着自然的生机与希望。
- 河山北枕秦关险:北边的河山依靠着险峻的秦关,显示出地势的险要。
- 驿路西连汉畤平:驿路向西通向汉畤的平坦之地,表现出历史的延续。
- 借问路旁名利客:诗人向路旁追逐名利的人发问。
- 何如此处学长生:质疑为何不在这种美丽的地方追求长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彩和雨水比作生命的变化。
- 对仗:如“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展现了对称美。
- 意象: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华阴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发了对人生理想、名利追求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真谛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华山:象征着雄伟与壮丽。
- 武帝祠:代表历史与人文情怀。
- 仙人掌:象征着长生与希望。
- 秦关:传达险阻与挑战。
- 名利客:代表世俗追求与人生价值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岧峣太华”是指哪个山?
A. 秦岭
B. 太华山
C. 嵩山
D. 泰山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云欲散”是在哪个地点的景象?
-
判断题:诗人认为追逐名利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对 / 错
答案
- B
- 武帝祠前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景色,蕴含哲理。
- 李白《庐山谣》: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崔颢的《行经华阴》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描绘自然景色的手法上有相似之处,王维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而崔颢则更关注历史的沉淀。两者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但表现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辞典》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行经华阴》这首诗。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请随时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