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入剡》
时间: 2025-01-01 03:41: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谿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白话文翻译:
在东阳的水面上划着船,回舟驶入剡乡。
青山连绵不绝,绿水向何处流去呢?
大地的气息在秋天依然湿润,江风渐渐带来了晚凉。
山间的梅花仍在雨中绽放,溪边的橘子尚未感受到霜寒。
谢安的文章已显得更加华美,林公的风采仍让人难以忘怀。
我对越中美景感到羞愧,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注释:
- 鸣棹:指船桨划水的声音。
- 剡乡:指剡溪地区,今浙江省。
- 青山:形容山的颜色,常象征自然的美好。
- 地气:指大地的气息,通常与季节、气候有关。
- 江风:指江河上吹来的风。
- 山梅:梅花生长在山中的植物,象征坚韧。
- 谿橘:溪边的橘子树。
- 谢客:指谢安,东晋文学家,诗人。
- 林公:指林逋,唐代诗人,著名的隐士。
- 越中:指越地,即今浙江一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颢,唐代著名诗人,字颢宗,号白云,出生于今湖北省,因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有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崔颢的游历过程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诗中描绘的剡乡是他曾游历的地方,充满了对家乡的情感。
诗歌鉴赏:
《舟行入剡》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舟行的过程中,观察到周围自然景色,情感在景色中流露。开篇用“鸣棹”描绘船行的情景,营造出悠然自得的氛围。接下来的“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则引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山水的绵延似乎象征着时光的无尽流逝,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在描写季节的变化时,诗人用“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展现出秋日的气息,四季更迭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流转。尤其是“山梅犹作雨,谿橘未知霜”,两句通过梅花和橘子的对比,体现出秋冬交替中的生机与脆弱,隐含着对生命的感慨。
最后几句则转向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自己处境的反思,特别是提到谢安与林公,这不仅是对古人的敬仰,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省,流露出一种惆怅和不甘。
整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描绘,深刻的哲理思考以及对历史的追忆,构建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展现了崔颢的才情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鸣棹下东阳:船桨划水,发出轻声,船行至东阳,展现行舟的宁静。
- 回舟入剡乡:返回的船驶入剡乡,显示归乡的情感。
- 青山行不尽:青山绵延不绝,象征大自然的壮丽。
- 绿水去何长:流动的水不知去向,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惆怅。
- 地气秋仍湿:秋天的湿气,暗示季节的变化。
- 江风晚渐凉:傍晚的江风渐凉,营造出清新宜人的气氛。
- 山梅犹作雨:梅花仍在雨中开放,展现生命的顽强。
- 谿橘未知霜:溪边的橘子尚未感受霜寒,象征无知无畏。
- 谢客文逾盛:提到谢安的伟大文才,表达对历史的敬仰。
- 林公未可忘:林逋的风采让人难以忘怀,流露出对过往的怀念。
- 多惭越中好:对比越地的美好,感到自愧不如。
- 流恨阅时芳: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流露出无限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青山、绿水比喻自然的美丽,寓意深远。
- 拟人:如“山梅犹作雨”赋予梅花生动的形象。
- 对仗:如“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恒久与美好。
- 绿水:流动的生命,象征时间的流逝。
- 山梅:坚韧的生命力。
- 谿橘:无畏的生活态度。
- 江风:自然的清新与凉爽。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的整体氛围,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剡乡位于哪个省?
- A. 江苏
- B. 浙江
- C. 安徽
- D. 江西
-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时光的惋惜
- C. 对故乡的思念
- D. 对历史的追忆
-
诗中提到的谢客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杜甫
- B. 白居易
- C. 谢安
- D. 李白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崔颢的《舟行入剡》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自然景色,但崔颢更多表现对历史的追忆和个人情感,而王维则注重山水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