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八首 其五》

时间: 2025-01-01 19:48:30

扁舟行尽山阴道,曲曲青山抱。

几重云树几村庄,但见汀洲无数、入斜阳。

松杉遮断来时路,舟载浓阴渡。

湖山晴绿满年年,知否落花芳草、怨江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扁舟行尽山阴道,
曲曲青山抱。
几重云树几村庄,
但见汀洲无数入斜阳。
松杉遮断来时路,
舟载浓阴渡。
湖山晴绿满年年,
知否落花芳草怨江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小舟行驶在山阴的小路上,青山环绕,曲折起伏。远处有几重云树和村庄,但只见无数的滩涂在夕阳下闪烁。松树和杉树遮挡了我来时的路,舟子载着浓厚的阴影渡过湖泊和山川。每年湖光山色都显得那么晴朗和绿意盎然,不知你是否听到落花和芳草在江南的怨言。

注释:

  • 扁舟:小船。
  • 山阴道:指位于山阴的道路。
  • 汀洲:指河中小洲,水边的沙滩。
  • 斜阳:夕阳,指快要落下的太阳。
  • 松杉:松树和杉树,常见的树木,具有遮挡效果。
  • 浓阴:浓厚的阴影,通常指树荫。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中“江南”一词常常代表着温柔的春水、繁华的景象,以及文人对江南的向往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慈铭(1833-1892),字秋水,号云白,清代诗人,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风多取材于自然,情感细腻,常通过自然景物反映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中抒发了对宁静山水的向往和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诗歌鉴赏:

《虞美人八首 其五》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人在此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开篇的“扁舟行尽山阴道”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幽静的山水之间,舟行于青山环抱之中,给人一种恬淡的感觉。随着诗句的深入,山间的村庄和云树逐渐浮现,画面愈加生动。

“但见汀洲无数入斜阳”一句,展现了夕阳西下时的静谧与温暖,似乎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令人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仰。而后半部分“松杉遮断来时路,舟载浓阴渡”则暗示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松杉的遮挡和浓阴的渡过同样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

最后两句“湖山晴绿满年年,知否落花芳草怨江南”,则是对江南的情感寄托,既有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又有对往事的哀怨。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在宁静中渗透出淡淡的忧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扁舟行尽山阴道:小船在山阴的道路上行驶,暗示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曲曲青山抱:青山环绕,给人一种包围感,增添了诗意的神秘与深邃。
  • 几重云树几村庄:云树和村庄交错出现,描绘出山水的层次感。
  • 但见汀洲无数入斜阳:在落日的余晖下,只见无数的小洲,渲染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 松杉遮断来时路:松树和杉树遮挡了回来的路,象征着过去的记忆无法再回。
  • 舟载浓阴渡:小舟载着浓厚的阴影,暗示着生活的沉重与思索。
  • 湖山晴绿满年年:每年的湖光山色依旧鲜艳,传达出自然的恒久与美好。
  • 知否落花芳草怨江南:结尾的感叹,流露出对江南美景的思恋与对往事的怨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扁舟”、“浓阴”来形象化诗人的情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松杉遮断来时路,舟载浓阴渡”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同时流露出对江南美好景色的思念与对生命中无奈的感叹。

意象分析:

  • 扁舟:代表宁静与自由。
  • 青山:象征自然的恒久与安宁。
  • 汀洲:体现了水的柔美与恬静。
  • 斜阳: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浓阴:象征着内心的沉重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扁舟行尽山阴道”中的“扁舟”指的是什么?

    • A. 大船
    • B. 小船
    • C. 货船
    • D. 战船
  2. 诗中提到“几重云树几村庄”,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村庄很多
    • B. 只有云树
    • C. 云树和村庄交错
    • D. 村庄被云树覆盖
  3.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情感?

    • A. 对友谊的思念
    • B. 对江南美景的怀念
    • C. 对历史的反思
    • D. 对战争的控诉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加直白与情感强烈。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给人以深远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李慈铭诗词集》
  • 《山水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