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意赠孙翃
作者: 徐仁友 〔唐代〕
南望缑氏岭,山居共涧阴。
东西十数里,缅邈方寸心。
云日落广厦,莺花对孤琴。
琴中多苦调,凄切谁复寻。
白话文翻译:
向南望去是缑氏岭,山居与溪水阴影相伴。
东西相隔十数里,心中思念却如寸心缈缈。
云彩和阳光洒在宽阔的宅子上,黄莺和花儿伴着孤独的琴声。
琴中多是苦涩的曲调,凄凉而又切切,谁还能再来寻觅呢?
注释:
- 缑氏岭: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脉,象征着高远和宁静。
- 涧阴:指溪水流淌而形成的阴凉之处。
- 缅邈:形容思念之情的渺小而遥远。
- 广厦:宽阔的房屋,象征着安逸的生活。
- 孤琴:指孤独的琴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 苦调:指苦涩的音乐或曲调,表现诗人的忧伤情感。
典故解析:
- 缑氏:指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和诗人如缑氏山人,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莺花:常用来象征春天与美好的事物,借此与孤琴形成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仁友,唐代诗人,字公干,世称性情中人。他的诗歌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常引人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隐居生涯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相互交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古意赠孙翃》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友人的思念。开篇以“南望缑氏岭”引入,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观山望水,更是在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诗中提到“东西十数里”,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隐含了心灵的遥远。
接下来的“云日落广厦,莺花对孤琴”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结合得淋漓尽致。阳光洒在宽阔的房子上,黄莺和花儿的美好与孤琴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的孤独感。最后一句“琴中多苦调,凄切谁复寻”更是将整个情感推向高潮,质问“谁还能再来寻觅”更是对友谊的无奈与渴望。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凉与对友人的思念,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望缑氏岭:南方远望缑氏岭,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 山居共涧阴:居住在山中,与溪水的阴影相伴,描绘出宁静的环境。
- 东西十数里:东西相隔十里,显示了距离的遥远。
- 缅邈方寸心:心中思念如同微小的寸心,表达了思念的渺小与无奈。
- 云日落广厦:云彩与阳光洒落在宽阔的房屋上,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莺花对孤琴:黄莺和花儿与孤独的琴声相对,形成鲜明的对比。
- 琴中多苦调:琴中多是苦涩的曲调,表达了忧伤的情感。
- 凄切谁复寻:凄凉而切切,谁还能再次来寻觅呢?表达了对友人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寸心”,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 对仗:如“云日落广厦,莺花对孤琴”,形成优美的音韵。
- 拟人:琴声似乎在诉说内心的苦楚,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孤独与渴望的深刻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缑氏岭:象征着高远与隐逸,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
- 孤琴:象征着孤独与内心的苦楚,传递出诗人对友谊的渴望与失落。
- 莺花:象征着美好与生命的活力,与孤琴形成鲜明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缑氏岭”象征什么? A. 友谊
B. 高远与隐逸
C. 忧伤 -
“琴中多苦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忧伤
C. 无奈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之美
B. 友谊的思念与孤独
C. 人生哲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与思念,但更强调酒与月的陪伴,而徐仁友则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琴声的结合。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偏向于对未来的期待,徐仁友的作品则是对过往的追忆和感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