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畏道人居观音院落奉寄一首
作者:毛滂 〔宋代〕
松石真佳伴,云山得破颜。
高人本无住,倦翮自知还。
诗外尘缘尽,斋余齿颊閒。
何消一句子,截断碧溪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观音院落中的心境。松石的景致十分美好,云山也随之显露出温柔的面貌。高人本无所依附,疲惫的翅膀自会知道何时归来。诗外的尘世情缘已然消逝,斋后的时光也显得悠闲。何必再消耗一句话,去打断那碧绿溪水的曲湾。
注释:
字词注释:
- 无畏:无所畏惧,心态洒脱。
- 道人:指修道之人,隐士或高人。
- 观音院落:指供奉观音菩萨的寺院,象征宁静之地。
- 倦翮:疲惫的翅膀,暗示心灵的疲惫。
- 斋余:指斋戒后的时间,通常用于安静修心的场所。
- 截断:阻断、打断。
典故解析:
- 观音:佛教中慈悲的象征,与超脱和解脱有关。
- 松石:古代文人常用来象征坚韧、清冷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华,号景山,宋代诗人,以豪放清逸见称。他的诗风多以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表达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创作背景: 本诗是在一个宁静的环境中创作的,表现了诗人在观音院落的平和心境,反映了他对尘世繁华的看淡与对内心世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毛滂的《无畏道人居观音院落奉寄一首》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观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诗中的松石与云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表明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陶醉。接着,高人无住的哲理,表明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表现出一种无所依附的洒脱。诗外的尘缘尽,意味着诗人已然抛弃了世俗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宁静。最后一句“何消一句子,截断碧溪湾”,则是对语言的反思,认为语言无法真正表达内心的感受,反而会打破那份宁静。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石真佳伴:松树与石头是自然的伴侣,形象地描绘出环境的清幽。
- 云山得破颜:云雾缭绕的山峰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明朗,带来一种美丽的视觉享受。
- 高人本无住:高人并不依附于某个地方,体现了随性洒脱的生活态度。
- 倦翮自知还:疲惫的翅膀自然会选择归去,暗示心灵的归宿。
- 诗外尘缘尽:诗的外境已然与尘世的情缘无关,突显内心的宁静。
- 斋余齿颊閒:斋戒后的悠闲时光,体现出诗人从容自在的生活状态。
- 何消一句子:自问何必再用言语表达,显现出对语言的怀疑。
- 截断碧溪湾:比喻语言的介入破坏了宁静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内心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松石真佳伴”,形象地描绘自然景观。
- 对仗:如“云山得破颜”、“倦翮自知还”,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尘世的超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达了一种无畏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石:象征坚韧与清冷。
- 云山:象征自然的变幻与美丽。
- 高人:象征着追求精神自由的隐士。
- 碧溪湾:象征着宁静与内心的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人本无住”是什么意思?
- A. 高人有固定居所
- B. 高人不依附于任何地方
- C. 高人只能在山中生活
- D. 高人需要朋友
-
“斋余齿颊閒”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忙碌
- B. 悠闲
- C. 悲伤
- D. 厌倦
-
诗中“何消一句子”体现了作者对什么的反思?
- A. 诗的创作
- B. 言语的表达
- C. 自然景观
- D. 友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毛滂都表现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强调隐逸的生活,而毛滂则在追求内心的宁静中体现一种洒脱的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楚辞》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