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行 将军救朔边,都护上祁连。 六郡飞传檄,三河聚控弦。 连营当太白,吹角动胡天。 何日匈奴灭,中原得晏然。
白话文翻译:
将军出征保卫北方的边疆,都护登上祁连山。 六郡之间迅速传递军令,三河流域的士兵集结准备战斗。 军营连绵面对着太白星,号角声响彻胡人的天空。 何时才能消灭匈奴,中原地区才能安宁。
注释:
- 朔边:北方的边疆。
- 祁连:祁连山,位于今甘肃省。
- 六郡:指汉代边疆的六个郡。
- 传檄:传递军令。
- 三河:指黄河、淮河、洛河,这里泛指中原地区。
- 控弦:准备战斗。
- 太白:星名,即金星,古代认为是战争的象征。
- 吹角:吹响号角。
- 胡天:胡人的天空,指匈奴地区。
- 晏然: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严羽,宋代诗人,字仪卿,号沧浪逋客,福建邵武人。他的诗作多表现边塞生活和战争主题,风格雄浑豪放。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将军出征边疆的壮丽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深切期望。在宋代,边疆时常受到外族侵扰,因此边塞诗成为当时文学的重要题材。
诗歌鉴赏: 这首《出塞行》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将军出征边疆的壮丽场景,通过“六郡飞传檄,三河聚控弦”等句,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士兵的英勇。诗中的“何日匈奴灭,中原得晏然”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深切渴望。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边塞诗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将军救朔边,都护上祁连。” —— 描绘将军出征保卫边疆的场景,都护登上祁连山,显示了边疆的重要性和将军的英勇。
- “六郡飞传檄,三河聚控弦。” —— 通过传递军令和士兵集结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 “连营当太白,吹角动胡天。” —— 军营连绵,号角声响彻胡人的天空,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规模和氛围。
- “何日匈奴灭,中原得晏然。” ——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希望匈奴被消灭,中原地区得以安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六郡飞传檄,三河聚控弦”中的“六郡”与“三河”,“飞传檄”与“聚控弦”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连营当太白”中的“太白”比喻战争的象征,增强了诗句的意象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通过描绘边塞战争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祁连山、六郡、三河、太白星、胡天。
- 祁连山:象征边疆的险峻和重要性。
- 六郡、三河:象征中原地区的广阔和士兵的集结。
- 太白星:象征战争的预兆。
- 胡天:象征匈奴地区和战争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祁连”指的是什么? A. 山名 B. 河名 C. 地名 D. 人名
- “六郡飞传檄”中的“檄”指的是什么? A. 书信 B. 军令 C. 文书 D. 旗帜
- 诗中的“太白”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繁荣 D. 灾难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战争场景,但更注重表达士兵的思乡之情。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严羽的《出塞行》在风格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严羽诗集》
- 《中国古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