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朱明洞》
时间: 2024-12-29 02:48: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朱明洞
李云龙 〔明代〕
晨策渡溪桥,迤逦寻古洞。
连冈行渐别,长林目遥送。
渐远绝人烟,稍近闻禅诵。
云护瑶台暖,鸟蹴琪花动。
曰予慕幽旷,夙托游仙梦。
逝彼岂无忧,尘网不我纵。
人惟知足足,物以无用用。
暂托水云游,谢彼役役众。
白话文翻译
清晨我骑马渡过溪边的桥,沿着曲折的小路寻找那古老的洞穴。
随着行程的推进,渐渐与连绵的山冈分开,长长的树林在远方目送我的背影。
渐渐地远离了人烟,渐近时却听见了佛寺的禅音。
云彩温暖地环绕着瑶台,鸟儿轻轻掠过,花儿也随之摇动。
我渴望那幽静的境地,早就寄托于游仙的梦想。
那世俗的忧愁难道不存在吗?尘世的网罗却不让我自由。
人只需知足常乐,物质的追求实在无用。
暂时寄情于水云的游历,告别那繁忙的世俗生活。
注释
- 晨策:清晨骑马。
- 迤逦:形容道路曲折。
- 古洞:指古老的洞穴。
- 人烟:人类居住的地方,指人迹罕至。
- 禅诵:佛教的念经声。
- 瑶台: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象征着理想的境地。
- 尘网:比喻世俗的牵绊与烦恼。
- 知足足:知足常乐。
- 役役众:繁忙的人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云龙,明代诗人,生于浙东,在文学上以其清新的自然风格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而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超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李云龙游历朱明洞时,体现了他对自然幽静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李云龙的《过朱明洞》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中通过描绘晨间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开篇的“晨策渡溪桥”就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清新的早晨,诗人骑马渡过溪边的桥,展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接着,随着“连冈行渐别,长林目遥送”的描写,诗人逐渐远离尘世的喧嚣,进入了一种人迹罕至的境地。在此过程中,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也表达了对喧闹世界的逃避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渐远绝人烟,稍近闻禅诵”,在自然的静谧中传来了佛教的诵经声,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诗人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对生活中的繁忙与忧虑进行了反思。最后,诗人通过“人惟知足足,物以无用用”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超脱与对精神世界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李云龙高洁的情操与深邃的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晨策渡溪桥:清晨骑马渡过小溪的桥,表现出清新自然的场景。
- 迤逦寻古洞:沿着曲折的小路寻找古老的洞穴,暗示对古老文化的向往。
- 连冈行渐别:随着行程,渐渐与山冈分离,描绘出远离尘世的感觉。
- 长林目遥送:长长的树林在远方目送,表达一种孤独与宁静。
- 渐远绝人烟:远离人烟,突出自然的幽静。
- 稍近闻禅诵:接近时听见禅音,增添了宗教的精神内涵。
- 云护瑶台暖:温暖的云彩环绕着理想的地方,象征着内心的憧憬。
- 鸟蹴琪花动:鸟儿轻舞,花儿随之摇动,展现自然的生命力。
- 曰予慕幽旷:我渴望那幽静的境地,表达诗人的内心向往。
- 夙托游仙梦:早已有游仙的梦想,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逝彼岂无忧:世俗的忧虑难道不存在?
- 尘网不我纵:尘世的网罗不让我自由,表达对世俗的反思。
- 人惟知足足:人只需知足常乐,强调满足心态的重要。
- 物以无用用:物质追求实在无用,体现对物质的超脱。
- 暂托水云游:暂时寄情于水云的游历,表现逃避世俗的愿望。
- 谢彼役役众:告别繁忙的人群,追求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尘网”比喻世俗的牵绊。
- 拟人:如“鸟蹴琪花动”,赋予鸟儿动感。
- 对仗:如“晨策渡溪桥,迤逦寻古洞”,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幽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烦恼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哲理思考,传达了知足常乐的人生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象征新的开始、希望。
- 溪桥: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
- 古洞:代表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禅诵:象征内心的宁静与修行。
- 云、鸟、花:自然的生机与美好,代表诗人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A.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
B. 通过讲述故事
C. 通过对话 -
“人惟知足足”的意思是:
A. 知道足够的东西
B. 知足常乐
C. 知道很多 -
本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战争
B. 自然与宁静
C. 生活的繁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幽美,但更多表现出孤独与内心的宁静;而李云龙的《过朱明洞》则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对世俗的批判与哲理思考,展现了更深层的个人精神追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云龙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明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