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彦时教授兄生日)》

时间: 2024-12-29 16:48:45

金风玉宇。

庭院新经雨。

香有露,清无暑。

溪光摇几席,岚翠横尊俎。

烘笑语,佳时聊复乡人聚。

门外荷花浦。

秋到花无数。

红鲙鲤。

青浮醑。

何妨文字饮,更得江山助。

从此去。

蒲轮入佐中兴主。

意思解释

千秋岁(彦时教授兄生日)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金风玉宇。庭院新经雨。香有露,清无暑。溪光摇几席,岚翠横尊俎。烘笑语,佳时聊复乡人聚。门外荷花浦。秋到花无数。红鲙鲤。青浮醑。何妨文字饮,更得江山助。从此去。蒲轮入佐中兴主。


白话文翻译:

金色的秋风吹拂着玉宇,庭院经过新雨的洗礼,花香带着露珠,清风拂面没有暑气。溪水的光影在几张席子上摇曳,山岚的翠色横跨在酒席上。欢声笑语中,正是好时光,乡人们聚在一起。门外的荷花盛开,秋天来临,花儿数不胜数。红色的鲤鱼在水中游动,青色的酒在杯中浮动。何妨借文字一饮,江山助我更添风采。从此,我愿乘着蒲轮,助力中兴的主公。


注释:

  • 金风: 秋风,指金色的秋季的风。
  • 玉宇: 指天空,常用来形容高远美丽的空间。
  • 经雨: 经过雨水的洗礼,表明环境清新。
  • 溪光: 小溪的光影,营造出一种清幽的自然氛围。
  • 蔚翠: 形容青绿色的山色,意指自然的美好。
  • 荷花浦: 指荷花盛开的地方,象征丰美的秋景。
  • 红鲙鲤: 鲤鱼,常象征吉祥和富贵。
  • 蒲轮: 指一种船,象征出行、助力。

典故解析:

  • 中兴主: 可能指某位有作为的统治者或领导,暗指对国家的希望和责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故,风格清新自然,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

创作背景:

本诗是为彦时教授庆生而作,意在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寄托美好愿望及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千秋岁》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聚会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美好的热爱与珍惜。开篇以“金风玉宇”引入,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紧接着描写了雨后庭院的芬芳与凉爽,这种清新气息与愉悦心情相得益彰,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幅秋日的画卷中。

接下来的描写中,溪光与山岚交融,形成了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而“烘笑语,佳时聊复乡人聚”则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欢聚的氛围,突出了人情味。诗中提到的荷花与鲤鱼相互映衬,象征着丰收与美好,也寓意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最后的“从此去,蒲轮入佐中兴主”,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国家的关心,寓意着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出一份力,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胸怀。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生命、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出王之道的独特风格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风玉宇: 描绘秋天的气息。
  2. 庭院新经雨: 体现了天地间的清新气息。
  3. 香有露,清无暑: 反映出环境的美好与凉爽。
  4. 溪光摇几席: 自然景色与人文情境的交融。
  5. 岚翠横尊俎: 自然美景与酒席相映成趣。
  6. 烘笑语,佳时聊复乡人聚: 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7. 门外荷花浦,秋到花无数: 体现丰收与美好的象征。
  8. 红鲙鲤,青浮醑: 自然的和谐与人情的交融。
  9. 何妨文字饮,更得江山助: 对文字与文化的重视,展现诗人理想。
  10. 从此去,蒲轮入佐中兴主: 诗人愿为国家出力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 “金风玉宇”比喻美好的秋天。
  • 拟人: “溪光摇几席”,赋予光影以生命。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美好生活的赞美,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责任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风: 象征秋天的丰收与成熟。
  • 荷花: 象征纯洁与美好。
  • 鲤鱼: 象征吉祥与富贵。
  • 溪光与岚翠: 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金风玉宇”中的“金风”是指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荷花”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纯洁
    • C. 努力
    • D. 友谊
  3. “蒲轮入佐中兴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 A. 享乐
    • B. 归隐
    • C. 贡献国家
    • D. 游山玩水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王之道 vs. 苏轼: 王之道的《千秋岁》注重自然与人情的结合,而苏轼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哲理的探讨。两者都展现了宋代诗人的风采,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之道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