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和》

时间: 2025-01-19 17:44:35

南宫放榜已蜚英,此阙传胪却漏名。

潜救八人文最敏,尽归一网气难平。

白生作麽教持杵,越石争些已见坑。

莫倚晴天频吐绶,儿童见了又须惊。

意思解释

七和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南宫放榜已蜚英,此阙传胪却漏名。
潜救八人文最敏,尽归一网气难平。
白生作麽教持杵,越石争些已见坑。
莫倚晴天频吐绶,儿童见了又须惊。

白话文翻译:

南宫的榜单已经揭晓,榜上有名的人已经声名远扬,而这里却还有人名漏网。
潜心救助的八位才子文采出众,但最终都被一网打尽,心中气愤难以平息。
白生到底是怎样教导持杵的呢?越石争斗的地方已经显露出伤痕。
不要在晴好的天气中频频炫耀自己的才华,孩子们见了也会感到惊讶。

注释:

  • 南宫: 指的是古代的科举考试,南宫为高官之地。
  • 放榜: 指的是公布考试结果。
  • 蜚英: 形容名声远扬或受到称赞。
  • : 指缺少,漏网。
  • 潜救: 暗中帮助。
  • 白生: 可能指某位学者或老师,具体身份不明。
  • 持杵: 比喻学习或传授技能。
  • 越石: 指越地的石头,可能暗指某种险境或争斗。
  • 吐绶: 指炫耀或显露才华。
  • 儿童: 孩子,形容无知或天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词作,兼及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科举制度盛行时期,表达了对名利和学术的深刻思考,反映出社会对才识的重视与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七和》是一首反映宋代科举制度的作品,诗中展现了对才子和名士的钦佩,同时也流露出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与疑虑。前两句写到榜单的揭晓,名声的蜚起与漏名的无奈,表现出作者对人才选拔机制的深刻关注。潜救八人却被一网打尽,表现出社会对有才之士的不公,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后面的比喻则揭示了才华的显露与世俗的竞争,其意象在“晴天”和“儿童”的对比中更显深刻,表达了对于成就的反思与警惕。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南宫放榜已蜚英:揭示了考试结果的公布和才子的初步成就。
    2. 此阙传胪却漏名:暗示了社会的不公,许多才华被忽视。
    3. 潜救八人文最敏:指出那些被忽视的优秀人才。
    4. 尽归一网气难平:表达对当下状况的不满与愤懑。
    5. 白生作麽教持杵:引入教育和传授的主题,探讨人才的培养。
    6. 越石争些已见坑:象征着竞争的残酷。
    7. 莫倚晴天频吐绶:警告不要过于自满。
    8. 儿童见了又须惊:强调结果可能带来的震惊与后果。
  • 修辞手法:

    1. 比喻:如“持杵”用以形容教育。
    2. 对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反讽:通过“晴天”和“儿童”形成对比,表达对才华的警醒。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反思,对才子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1. 榜单: 象征着社会认同与成就。
    2. 才子: 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3. 晴天: 暗示表面光鲜的生活,但内心却可能充满焦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七和一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刘克庄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潜救八人”是指什么? A. 八位被称赞的人
    B. 八位被忽视的才子
    C. 八个考试名额
    D. 八种文学流派

  3. “莫倚晴天频吐绶”中的“吐绶”是什么意思? A. 显示才华
    B. 祝贺朋友
    C. 讲述故事
    D. 保护自己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春望》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七和》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前者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无奈,后者则侧重于社会的不公与对才子命运的同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