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永嘉黄仲炎文卷二首》

时间: 2025-01-19 16:43:58

书坊黄册诱儿童,朝取封侯夕拜公。

贾董奇材无地立,欧苏精鉴与人同。

安知李廌麾门外,不觉刘几入彀中。

蚤晚君王求极谏,莫教豪杰泣途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永嘉黄仲炎文卷二首
作者:刘克庄

书坊黄册诱儿童,
朝取封侯夕拜公。
贾董奇材无地立,
欧苏精鉴与人同。
安知李廌麾门外,
不觉刘几入彀中。
蚤晚君王求极谏,
莫教豪杰泣途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书坊中那些黄皮书籍吸引孩子们的场景,孩子们早上就能得到封侯的机会,傍晚就能受到公卿的礼遇。贾谊和董仲舒这样的奇才却没有立足之地,欧阳修和苏轼的精妙才华也只能与他人共享。谁能知道李廌在门外不被注意,而刘几却已掉进了圈套。早晚君王需要极力的谏言,不要让那些豪杰在路上哭泣到穷困潦倒。

注释

  • 黄册:指书籍,特别是那些流传的文集或文书。
  • 封侯:封爵,古代对有功之臣的封赏。
  • 贾董:贾谊和董仲舒,均为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 李廌:指李廌,历史上以直言不讳著称的人物。
  • 刘几:刘几,暗指那些身处权力中心而遭受排挤的人。
  • 极谏:极力劝谏,指进言直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屿,号青溪,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风多反映社会现实,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士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挑战。刘克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科举取士的反思,以及对才华被埋没的无奈。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题永嘉黄仲炎文卷二首》是一首富有哲理和社会关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与士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开篇以“书坊黄册诱儿童”引入,直接指向了教育和文化的影响力,暗示着书籍的魅力对年轻人的吸引。然而,紧接着则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指出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如贾谊和董仲舒,却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时代的悲剧,也让人思考人才的流失。

诗中提到的“安知李廌麾门外”,用李廌的直言和刘几的遭遇,生动地展示了在权力游戏下,许多有志之士的悲哀。最后的“君王求极谏,莫教豪杰泣途穷”更是表明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与对理想的渴望,呼唤君主应当重视真正的谏言,而不是让豪杰在无路可走的境地中哭泣。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关怀,也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展现了刘克庄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力与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书坊黄册诱儿童:书坊中的书籍吸引了许多孩子,暗喻教育的重要性。
  2. 朝取封侯夕拜公:早上就能获得封侯的机会,傍晚就能受到尊重,展现了官职的变迁与权力的诱惑。
  3. 贾董奇材无地立:即使是贾谊和董仲舒这样的才子,也没有立足之地,反映了人才被埋没的现象。
  4. 欧苏精鉴与人同:欧阳修和苏轼的才华也只能与他人共享,表现出对才华的无奈。
  5. 安知李廌麾门外:谁能知道李廌在门外,暗指直言者的不被重视。
  6. 不觉刘几入彀中:刘几在权力斗争中陷入圈套,象征被排挤的无奈。
  7. 蚤晚君王求极谏:在早晚之间,君王应当重视直言的谏言。
  8. 莫教豪杰泣途穷:不要让有才华的人在路上哭泣,表达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古代才子与当今现状的对比,突显时代的变化。
  • 象征:书坊和书籍象征着文化和教育的力量。
  • 夸张:对“朝取封侯夕拜公”的描写夸大了权力的诱惑。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悲哀,对统治者的呼吁,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坊:象征知识的传播和教育的重要性。
  • 黄册: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和对儿童的影响。
  • 豪杰:象征有才之士,反映了对人才的渴求与保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册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食物
    C. 武器
    D. 衣服

  2. 贾谊和董仲舒的地位在诗中被形容为: A. 有地立
    B. 无地立
    C. 受尊重
    D. 受欢迎

  3. 诗中“蚤晚君王求极谏”这句的意思是: A. 君王应当听取谏言
    B. 君王不需要谏言
    C. 君王只听取自己的意见
    D. 君王不理会任何人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作,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人生哲理。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题永嘉黄仲炎文卷二首》:两者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静夜思》偏向个人情感,而《题永嘉黄仲炎文卷二首》则更强调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才命运的关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
  • 《宋代文学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