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清明》

时间: 2025-01-14 21:50:10

平山堂外又清明。

春芜初蘸青。

梨花燕子满江城。

人家闻卖饧。

邀伴去,踏莎行。

竹西歌吹声。

酒旗一片飏前汀。

青丝何处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阮郎归 清明
作者: 王士禛 〔清代〕

平山堂外又清明。
春芜初蘸青。
梨花燕子满江城。
人家闻卖饧。
邀伴去,踏莎行。
竹西歌吹声。
酒旗一片飏前汀。
青丝何处停。

白话文翻译:

在平山堂外又迎来清明时节,
春天的杂草刚刚染上青色。
梨花和燕子在江城中满是身影,
人家传来卖糖的声音。
我邀朋好友去踏青游玩,
竹林西边传来歌声和乐声。
酒旗在水边轻轻飘扬,
不知那青丝(女子的发丝)又停留在哪里呢?

注释:

  • 平山堂:平山堂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常用于游玩和吟诗。
  • 清明:清明节,春季节气之一,通常在阳历4月4日或5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 春芜:春天的杂草。
  • 江城:指水边的城市,这里可能指的是长江或其他江河流域的城镇。
  • :一种糖,甜食,通常由米、豆等制成。
  • 踏莎行:踏青游玩,莎草生长在湿地,适合踏行。
  • 竹西:指竹林的西边,可能是风景区。
  • 酒旗:酒家悬挂的旗帜,表示这里有酒售卖。
  • :水边的沙洲。

典故解析:

  • 清明:清明节与春天的联系,既是祭祀的时节,也是春游的好时光,表达了生与死的轮回。
  • 踏莎行:古人常在春天踏青,游玩于自然之中,表达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士禛(1634-1711),清代诗人,字季凌,号靖庐,晚号梅溪。王士禛为清初著名的诗人和词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清明节前后,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借清明节的节气,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阮郎归 清明》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寄托思绪的词作。开篇以“平山堂外又清明”点出时节,勾勒出清明时节春意盎然的场景。接着以“春芜初蘸青”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展现了草木复苏的景象。接下来的“梨花燕子满江城”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与美丽,梨花的洁白与燕子的灵动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

“人家闻卖饧”一句则带出了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人们在清明时节的欢快与热闹。接下来的“邀伴去,踏莎行”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共享春日的欢乐,踏青游玩,尽享春光。最后几句“竹西歌吹声”和“酒旗一片飏前汀”则再一次将景致与生活结合,酒旗飘扬,悠扬的歌声响起,渲染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清明时节的春光美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山堂外又清明”:外面的世界又迎来了清明时节,暗示着新生与复苏。
  • “春芜初蘸青”:春天的杂草刚刚开始变绿,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梨花燕子满江城”:梨花盛开,燕子归来,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人家闻卖饧”:人们的生活气息浓厚,甜食的香气飘荡在空气中。
  • “邀伴去,踏莎行”:诗人与朋友相约踏青,享受春日的悠闲。
  • “竹西歌吹声”:竹子西边传来的歌声,增添了春日的欢快气氛。
  • “酒旗一片飏前汀”:酒旗在水边轻轻飘扬,暗示着酒家的热闹。
  • “青丝何处停”:诗人不禁思考,那个青丝般的女子又在何处呢,流露出一丝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芜初蘸青”,用“蘸”形象化春草的生长过程。
  • 拟人:如“酒旗一片飏前汀”,使酒旗仿佛有了生命。
  • 对仗:整首词结构工整,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清明时节的赞美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生机勃勃的春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明:象征着生命的回归与春天的生机。
  • 梨花:象征纯洁与美好。
  • 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与希望。
  • 酒旗: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社交的欢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气是什么? A. 端午
    B. 清明
    C. 中秋

  2. “春芜初蘸青”中的“蘸”是指什么? A. 浸泡
    B. 染色
    C. 油漆

  3. 诗人邀请朋友去什么地方游玩? A. 爬山
    B. 踏莎行
    C. 游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清明》(杜甫)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比较王士禛的《阮郎归 清明》和杜甫的《清明》,两者都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但王士禛更侧重于生活的欢快与社交的乐趣,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词选》
  • 《阮郎归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