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调友人,赋得搀字。俗谓以手相扶,以物相和,皆曰搀》

时间: 2025-01-04 07:29:53

春阴漠漠罩江南。

春衣无点黬。

楼居新署列仙衔。

不须青鸟探。

疏影瘦,暗香搀。

小红歌韵諴。

石湖风便好张帆。

望梅先解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阮郎归 调友人,赋得搀字》
作者:汪东

春阴漠漠罩江南。
春衣无点黬。
楼居新署列仙衔。
不须青鸟探。
疏影瘦,暗香搀。
小红歌韵諴。
石湖风便好张帆。
望梅先解馋。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阴云笼罩着江南,
春衣上没有一点污垢。
楼台新居宛如仙人所居,
不必依靠青鸟来探访。
疏落的影子瘦弱,暗香轻轻交融。
小红的歌声在耳边回响。
在石湖的清风中,正好可以扬帆远航。
先看梅花,便能解渴。

注释

  • 春阴漠漠:春天的阴云密布,形容天气阴沉。
  • :指污垢、污点。
  • 列仙衔:形容楼居如仙人居所,清幽高雅。
  • 青鸟:古代神话中,青鸟是传递消息的鸟,象征远方的消息。
  • 疏影瘦:形容树影稀疏而瘦弱,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暗香搀:暗香与人相伴,指花香隐约而来。
  • 小红:指红色的小花,可能是梅花或其他春花。
  • 张帆:扬帆出行,象征远行或追寻。
  • 望梅先解馋:指看梅花便能产生食欲,寓意先有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活在江南地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阮郎归 调友人,赋得搀字》创作于春天,正值江南春暖花开之际。诗中表现了对春天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阮郎归》通过描绘春天的江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首句“春阴漠漠罩江南”,以阴云笼罩的意象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反映了春天的多变天气。接下来的“春衣无点黬”,则突出春天的清新与纯净,暗示着一种美好而无瑕的状态。

诗中“楼居新署列仙衔”描绘了高雅的居所,突显了诗人对理想居所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友人同享清幽之地的期待。整首诗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交融,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春天画卷。

“疏影瘦,暗香搀”则是诗的情感高潮,既描绘了春花的稀疏影子,又传达出花香的轻盈,意象交融,令人心旷神怡。结尾的“望梅先解馋”,更是将期待与实际的感受结合,寓意深远。整体上,诗歌温柔而又富有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阴漠漠罩江南:描绘春天的阴云笼罩江南,给人一种静谧而阴暗的感觉。
  2. 春衣无点黬:春天的衣服上没有污点,暗示春天的纯净。
  3. 楼居新署列仙衔:形容居所如仙人所居,展现一种清幽的环境。
  4. 不须青鸟探:不需要依赖青鸟来探访,意味着友谊的亲密无需外来消息。
  5. 疏影瘦,暗香搀:描绘出稀疏的影子和隐约的香气,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雅致的氛围。
  6. 小红歌韵諴:轻柔的歌声在耳边环绕,增添了春天的生机。
  7. 石湖风便好张帆:在石湖的清风中,正好可以扬帆出行,象征心灵的自由。
  8. 望梅先解馋:借望梅来引发食欲,暗喻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居所比作仙人之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拟人:暗香与人相伴,赋予了香气以生命。
  • 对仗:如“疏影瘦,暗香搀”,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阴:象征着春天的变化与无常。
  2. 楼居:代表着理想的生活环境。
  3. 青鸟:象征着消息与远方的联系。
  4. 暗香:隐喻着内心的情感与友谊。
  5. 石湖:代表着自然的美好与心灵的寄托。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江南春天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天气是如何的? A. 晴朗
    B. 阴沉
    C. 多云
    D. 雨天

  2. “疏影瘦,暗香搀”中的“疏影”指的是什么? A. 树影
    B. 人影
    C. 水影
    D. 云影

  3. “望梅先解馋”中的“梅”指的是什么? A. 食物
    B. 春花
    C. 梅花
    D. 朋友

答案

  1. B. 阴沉
  2. A. 树影
  3. C. 梅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汪东《阮郎归》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描绘春天的美好,但汪东更关注于自然景色与友人的情感,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个人的情感波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汪东研究》
  • 《古诗词选读》
  • 《江南春景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