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一日与诸公登万松岭,经周漈村至佛山石壁寺共饭 其一》
时间: 2025-01-01 09:21: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条筇竹杖,扶我上层颠。
磴道无几里,高松皆百年。
崖开深见屋,春半已闻蝉。
斗绝中峰影,寺门峰影边。
白话文翻译:
我手持一根竹杖,扶着它来到山顶。
山路不过几里,松树都已有百年之龄。
山崖一开,深处便能看见房屋,
春天已经过了一半,已能听到蝉鸣。
在斗绝峰的影子中,寺门与峰影交错。
注释:
- 筇竹杖:一种竹制的拐杖,古人常用作登山时的辅助工具。
- 扶我上层颠:帮助我爬到山顶。
- 磴道:山间的石阶或小路。
- 高松皆百年:这里的松树都是生长了百年的古树,表现出环境的古老与雄伟。
- 崖开深见屋:山崖开口处能看到深处的房屋,显示出自然景观与人居的和谐。
- 春半已闻蝉:春天已经过去一半,蝉鸣声开始响起,象征着春夏交替的季节变化。
- 斗绝中峰影:在高耸的绝顶上,能够看到山峰的影子。
- 寺门峰影边:寺庙的门口与峰的影子相映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震堮,近代诗人,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表现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徐震堮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分之后,诗人与友人一起登上万松岭,途中经过周漈村,最后到达佛山石壁寺共进晚餐。诗中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的赞美与对友人相聚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晰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日登山的乐趣和自然的壮丽。开篇以“筇竹杖”引入,既是登山的工具,也是诗人行走时的依靠,象征着人对自然的依赖与尊重。接下来,诗人通过“磴道无几里,高松皆百年”的描写,表现了登山路途的艰辛与周围环境的古老历史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崖开深见屋”一句,生动地描绘出山崖的开口,深处的房屋隐约可见,展现了自然与人居的交融,给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感觉。而“春半已闻蝉”则通过蝉鸣的描写,传达出春夏交替的季节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与气息。
最后两句“斗绝中峰影,寺门峰影边”则将视角从山峰转向寺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描绘了春日的美景,还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愉悦心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条筇竹杖,扶我上层颠:开篇的竹杖象征着诗人对自然的依赖,表明了他登山的决心。
- 磴道无几里,高松皆百年:简洁地描绘了登山的路程和周围的古松,营造出一种苍劲而古老的氛围。
- 崖开深见屋,春半已闻蝉: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居环境的结合,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体现出自然的生机。
- 斗绝中峰影,寺门峰影边:最后两句将自然与人文结合,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筇竹杖”作动词,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整齐,形成一定的音韵美。
- 意象:通过“高松”、“蝉鸣”等意象,塑造出春天的生动气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登山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相聚的珍惜,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筇竹杖:象征旅行与探索的工具。
- 高松:象征坚韧与古老的自然。
- 蝉鸣:象征春夏的生机与活力。
- 峰影:象征自然的雄伟与人文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徐震堮所用的工具是什么? A. 竹杖
B. 木杖
C. 铁杖
D. 石杖 -
诗中提到春天的象征是什么? A. 雪花
B. 蝉鸣
C. 秋风
D. 雨水 -
诗的主要场景是哪个地方? A. 万松岭
B. 佛山
C. 周漈村
D. 海边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之美,但更加注重秋天的宁静与深远的意境。
- 杜甫的《望岳》则表现了对高山的崇敬与对人生的思考,情感更加沉郁。
参考资料:
- 徐震堮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山水诗的艺术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