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夜坐东林寺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原文展示:
晚云敛尽鹤声迟,
万木号空夜景移。
三笑亭前山月上,
却如身在冷泉时。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云彩渐渐散去,鹤的叫声变得悠长,
万树在寂静的夜晚中仿佛在哀号,景色逐渐变动。
在三笑亭前,山上的月亮慢慢升起,
仿佛我身处于寒冷的泉水之中。
注释:
- 晚云: 傍晚的云彩。
- 鹤声迟: 鹤的叫声慢慢变得悠长,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万木号空: 指万树在空旷的夜晚中好像在悲鸣。
- 三笑亭: 亭子名,可能是用来聚会、游玩的地方。
- 山月: 山中的明月,给予清幽的氛围。
- 冷泉: 冷凉的泉水,象征清凉和宁静的环境。
典故解析:
“鹤声”和“冷泉”均为传统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清幽、高洁的境界。“三笑亭”可能源于某种历史文化背景,表达聚会欢乐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仲明,号东林,宋代诗人,以写景抒情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细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东林寺的夜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反映出佛教文化对诗人心灵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幽美的夜晚场景。从“晚云敛尽鹤声迟”开始,诗人便通过细腻的描写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鹤声的悠长和万木的哀号让人感受到一种空灵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孤独。
“三笑亭前山月上”一句则将视角拉回到具体的空间,月亮的升起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诗人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及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最后一句“却如身在冷泉时”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冷泉的意象不仅让人感受到清凉,更象征着一种超脱的境界,暗示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全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深远的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云敛尽鹤声迟: 描写晚上云层逐渐消散,鹤的叫声变得缓慢,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万木号空夜景移: 万树在空旷的夜晚中仿佛在哀号,暗示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逝。
- 三笑亭前山月上: 在三笑亭前,山上的月亮升起,展现出自然之美的宁静与和谐。
- 却如身在冷泉时: 诗人感受到的清凉与宁静,使人如同置身于冷泉之中,传达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 “万木号空”以“号空”比喻树木在夜景中的幽静与哀愁。
- 拟人: “万木号空”赋予树木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意。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云: 象征着安静的时光。
- 鹤声: 代表着高洁、孤独的气质。
- 万木: 代表自然的生命。
- 山月: 代表清幽与和谐的环境。
- 冷泉: 象征着清凉、超脱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冷泉”象征什么?
- A. 热情
- B. 清凉与超脱
- C. 喧闹
-
“三笑亭”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 A. 代表欢乐
- B. 代表忧伤
- C. 代表孤独
-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宁静与思索
- C. 忧愁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与董嗣杲的《夜坐东林寺》都描绘了夜晚的自然景色,但李白更加强调历史感与个人情怀,而董嗣杲则专注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