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伏羲洞
作者: 刘边 〔宋代〕
一水之玄去复归,
众峰向背俨相持。
天荒地老无从问,
鬼刻神劖未解奇。
丹嶂漫留仙幻迹,
白云仍似太初时。
欲穷画底羲皇意,
一束灵蓍万古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伏羲洞的神秘景象。第一句说,黑暗的水流去又回,象征着循环和变化;接着提到众多的山峰彼此对峙,巍峨而立。无尽的时间和空间让人难以追问过去,鬼神的雕刻和神奇的工具依然解不开其中的奥秘。丹色的山峦留下了仙人幻影的痕迹,而白云似乎仍然保留着宇宙初始的模样。诗人渴望揭开伏羲的深邃意图,仿佛一束灵蓍草能让他洞悉万古的智慧。
注释:
- 一水之玄:指黑暗而神秘的水流,象征时间的流逝。
- 众峰向背:众多山峰相互对峙,表示自然的雄伟。
- 天荒地老:形容时间的无尽与苍老。
- 鬼刻神劖:指神秘的艺术和技艺,表示人力所不能及的奇妙。
- 丹嶂:红色的山峰,象征神秘的仙境。
- 羲皇:传说中的伏羲氏,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
- 灵蓍:古人用来占卜的蓍草,象征智慧和预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边,宋代诗人,其诗风多以自然景色、哲理思考为主,常借古代神话传说表达个人情感。刘边的诗作具有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审美。
创作背景:
《伏羲洞》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文化兴盛之际。作者在游览伏羲洞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人文历史的深邃,因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伏羲洞》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意象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诗的开篇以“一水之玄去复归”引入,给人以循环与变化的感觉,暗示着时间的无尽与生命的轮回。接着,众多山峰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也象征着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与对峙。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天荒地老无从问”表达了对时间长河的沉思,随之而来的“鬼刻神劖未解奇”则揭示了人类对自然和历史认知的无力感。诗中提到的“丹嶂漫留仙幻迹”与“白云仍似太初时”又将读者的视野拉向了更遥远的过去,仿佛在呼唤着古老的智慧与神秘的传说。
最后两句“欲穷画底羲皇意,一束灵蓍万古知”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渴望探寻伏羲的意图,象征性地表达出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这一愿望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探索,更是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切思考。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历史的追溯,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宇宙的深刻理解,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水之玄去复归:黑暗的水流象征着时间的循环,暗示着事物的变化。
- 众峰向背俨相持:山峰的对峙表现了自然的雄伟与坚韧。
- 天荒地老无从问:无尽的时间让人无法追问历史的秘密。
- 鬼刻神劖未解奇:人类的智慧与技巧依然无法解开自然的奥秘。
- 丹嶂漫留仙幻迹:红色的山峰留下了仙人的踪迹,体现了神话中的神秘。
- 白云仍似太初时:白云的古老形态象征着宇宙初始的状态。
- 欲穷画底羲皇意:想要深入了解伏羲的深意与智慧。
- 一束灵蓍万古知:用灵蓍草象征智慧与预知,表达对古老知识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流”与“山峰”比喻时间与生命。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天荒地老”与“鬼刻神劖”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时间、自然与人类智慧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知识的渴望,体现了深邃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一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
- 众峰:自然的雄伟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丹嶂:神秘的仙境与历史的痕迹。
- 白云:宇宙的初始状态,象征纯洁与古老。
- 羲皇意:古老智慧的象征,代表着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众峰”象征什么?
- A. 人的情感
- B. 自然的雄伟
- C. 时间的流逝
-
填空题:诗中“欲穷画底羲皇意”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渴望。
-
判断题:诗中“天荒地老无从问”意味着时间的尽头。(对/错)
答案:
- B
- 古老智慧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鹳雀楼》—王之涣
- 《庐山谣》—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伏羲洞》更强调哲理思考与历史深度,而《庐山谣》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描绘。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类智慧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