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林泉寺
作者: 刘边 〔宋代〕
原文展示:
采芳仍漱洁,散策到来迟。
客坐自相语,僧禅了不知。
疏风潜入户,暗水细鸣池。
小作石床梦,梦中还觅诗。
白话文翻译:
在山林中采撷花草后,仍然洗去污垢,漫步而来时已晚。
客人坐在一起闲聊,寺中的僧人却不知道他们的到来。
微风轻轻吹入房间,池水发出细微的鸣响。
我在石床上小憩,梦中依然在寻找诗句。
注释:
- 采芳:采集花草,象征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漱洁:洗去污秽,意在表明一种清新的状态。
- 散策:漫步,悠闲地走动。
- 客坐自相语:客人们坐在一起交谈。
- 僧禅了不知:僧人专心于禅修,未察觉外界的情况。
- 疏风:微风,轻柔的风。
- 潜入户:悄悄地进入室内。
- 暗水细鸣池:池水细微的鸣响,暗示环境的宁静。
- 小作石床梦:在石床上小憩入梦的状态。
- 梦中还觅诗:在梦中继续寻找诗句,反映诗人对创作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边,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林泉寺》创作于刘边隐居生活时期,诗人常常在寺庙中寻求心灵的宁静,诗中描绘了他与客人闲聊的场景,以及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诗作反映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
诗歌鉴赏:
《林泉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开头两句“采芳仍漱洁,散策到来迟”以清新自然的意境引入,描绘了诗人在林泉中采花、洗净心灵的悠闲状态,显示出一种回归自然的心态。接下来的“客坐自相语,僧禅了不知”则通过对比,突显出诗人和客人们的闲适与僧人的专注,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疏风潜入户,暗水细鸣池”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疏风与细水的意象相结合,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加灵动而富有诗意。最后两句“少作石床梦,梦中还觅诗”则将诗人对诗歌的执着与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他在梦境中的创作欲望和对诗的渴望,仿佛在向读者传达:即使在梦中,诗也未曾离去。
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出一种清幽的山水之美,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诗歌的热爱,表现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和谐的理想生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采芳仍漱洁:在山中采花草之后,依然保持清洁,暗示诗人追求纯洁、自然的生活方式。
- 散策到来迟:漫步走来,表明一种悠闲自在的态度,显示出对时间的宽容。
- 客坐自相语:客人们在交谈,营造出一种温馨的人际关系。
- 僧禅了不知:僧人专心于禅修,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 疏风潜入户:微风轻轻吹入室内,带来自然的气息。
- 暗水细鸣池:池水细微的鸣叫声,增强了环境的静谧感。
- 小作石床梦:在石床上小憩,寓意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归属。
- 梦中还觅诗:即便在梦中,诗人依然在追求诗歌,展现出创作的热情。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客坐自相语”与“僧禅了不知”的对比,展现出不同生活态度。
- 拟人:风和水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
- 意象:通过“石床”、“池水”等意象,构建出诗人理想中的宁静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了超然物外的闲适与宁静,反映出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采芳:象征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石床:代表一种简朴而宁静的生活状态。
- 暗水: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客坐自相语”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客人与僧人对话
B. 客人们相互交谈
C. 客人们在打瞌睡 -
诗中“疏风潜入户”中的“疏风”指的是什么? A. 大风
B. 微风
C. 暴风 -
诗人梦中“还觅诗”的意图是什么? A. 休息
B. 创作
C. 旅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与隐逸生活,但更侧重于秋天的景色与孤独的感受。
- 李白的《月下独酌》: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表达了对孤独与自然的深刻思考,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刘边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