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倚楼(更漏子三首)》
时间: 2025-01-19 18:1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倚楼(更漏子三首)
作者: 贺铸 〔宋代〕
上东门,门外柳。
赠别每烦纤手。
一叶落,几番秋。
江南独倚楼。
曲阑干,凝伫久。
薄暮更堪搔首。
无际恨,见闲愁。
侵寻天尽头。
白话文翻译:
在东门外,门前有垂柳。
每次送别时都让人心烦意乱。
一片叶子飘落,已是数个秋天。
我独自倚靠在江南的楼阁上。
曲折的栏杆旁,我凝视停留已久。
黄昏时分更是令人感到愁苦。
无尽的遗憾,令人感到闲愁。
我向天边不断寻觅,仿佛要追寻那尽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门:指的是城市的东门,这里是送别的地方。
- 柳:柳树,象征离别与思念。
- 烦:烦恼、忧愁。
- 纤手:形容女子细腻的手,暗指送别的对象。
- 一叶落:比喻时光流逝,感慨秋天的到来。
- 江南:地理位置,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
- 曲阑干:指的是弯曲的栏杆,意象优美。
- 凝伫:凝视、停留,表现思绪的沉重。
- 薄暮:黄昏,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与思绪的沉重。
- 无际恨:无边的遗憾与思念。
- 闲愁:无所事事的忧愁。
- 侵寻天尽头:向天边寻找,象征对未来的渴望与追寻。
典故解析:
本诗中未涉及特定的典故,但“柳”字通常与离别相关,历史上许多诗人都用其表达送别的情感,如王维的《送别》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约1052年-1125年),字方回,号秋水,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风清新婉约,意境深远,常以细腻的情感描绘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独倚楼》创作于贺铸的晚年,他在词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思乡的情感,背景可能是他的身世与经历,常在离别与孤独中反思人生。
诗歌鉴赏:
《独倚楼》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人在离别时的无奈与思绪。开头以“东门”与“柳”作为背景,隐喻离别的哀伤。柳树常常被用作象征离别的意象,诗人通过“每烦纤手”的描述,表达了送别时难以割舍的情感。
“一叶落,几番秋”则引入了时间的流逝,感叹秋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无常。诗人独自倚靠在江南的楼阁上,曲阑干的凝视,使得这份孤独感愈显浓厚。黄昏时分的“更堪搔首”,暗示着心中的烦恼与无尽的思念。诗的最后几句“无际恨,见闲愁”与“侵寻天尽头”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惋惜。
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具有优美的韵律感,也在意境上营造了浓烈的离愁别绪,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那种深深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东门,门外柳。”:描绘了一个送别的场景,东门外的柳树象征着离别。
- “赠别每烦纤手。”:每次送别都感到心烦意乱,表达了对离别的厌倦与不舍。
- “一叶落,几番秋。”:时间的流逝,象征着岁月的无情。
- “江南独倚楼。”:在江南的楼阁上独自倚靠,表现出孤独的心情。
- “曲阑干,凝伫久。”:在栏杆边静静地凝视,表现出长时间的思考与沉默。
- “薄暮更堪搔首。”:黄昏时分更让人感到烦恼与愁苦。
- “无际恨,见闲愁。”:无尽的遗憾与无所事事的愁苦交织在一起。
- “侵寻天尽头。”:不断地向天边寻找,象征着对未来的渴望与追寻。
修辞手法:
- 比喻:柳树象征离别。
- 拟人:情感赋予自然景物,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例如“曲阑干,凝伫久”形成了音韵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惋惜,情感深沉而真实,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离别与思念的象征。
- 秋:时间流逝与生命无常的象征。
- 楼阁: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 薄暮:黄昏时分,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与心情的沉重。
- 天尽头:对未来的渴望与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上东门,门外柳。”中“柳”主要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离别
- C. 富贵
-
诗中的“凝伫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 A. 欢快
- B. 孤独与沉思
- C. 忧愁
-
诗人通过“一叶落,几番秋”想要表达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秋天的美丽
- C. 离别的伤感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愁与思念。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离别与时光流逝的主题。
诗词对比:
- 贺铸与李清照在表达离别时都有细腻的情感,但贺铸更侧重于孤独与沉思,而李清照则多表现出对过往的深切怀念。两者的风格虽有不同,但都在离愁的主题上有着相似的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词学通论》
这份资料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独倚楼》及其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