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蛙》

时间: 2025-01-01 17:28:45

科斗忽安在,蛙声豪有余;虽成两部乐,恨失一编书。

忿怒缘何事?

号呼可奈渠。

厨人不遐弃,犹得伴溪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蛙
作者:陆游
科斗忽安在,
蛙声豪有余。
虽成两部乐,
恨失一编书。
忿怒缘何事?
号呼可奈渠。
厨人不遐弃,
犹得伴溪鱼。

白话文翻译

《闻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听到蛙声而引发的思考。诗的开头提到“科斗”,指的是一种击打乐器,诗人突然觉得这种音乐的安宁在哪儿呢?蛙声仍然响亮,似乎乐声依旧,但他却遗憾没有那一整本的书籍来记录这些乐音。诗人感到愤怒和不解,为何事情会变成这样?他在号叫、呼喊,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即便厨子并没有被遗弃,仍然可以与溪水中的鱼为伴。

注释

  • 科斗:一种古代乐器,常用于打击乐。
  • 豪有余:形容蛙声雄壮而充满余韵。
  • 成两部乐:指乐声的分段或分部。
  • 恨失一编书:感到遗憾自己没有一部完整的书籍来记录或表达心中的感受。
  • 忿怒缘何事:对某件事情感到愤怒,不明原因。
  • 号呼可奈渠:呼喊却不知道该向谁倾诉。
  • 厨人不遐弃:厨子并没有被抛弃,依然有事可做,象征着生活的继续。
  • 伴溪鱼:与溪水中的鱼为伴,暗示一种安静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歌反映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品风格豪放、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感情。

创作背景

《闻蛙》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陆游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透露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闻蛙》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听到蛙鸣,勾起内心的诸多思绪。诗的开头以“科斗忽安在”引入,表达了对宁静音乐的渴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蛙声的豪壮,仿佛在提醒诗人生活的喧嚣与不安。虽然蛙声宛如音乐,但诗人却感到缺失,似乎缺少了一本记载内心感受的书籍。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不解,似乎在质问生活的无常与变化。发出呼喊,却无处倾诉,表明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最后一句“厨人不遐弃,犹得伴溪鱼”,则是一种生活的继续,尽管内心的烦恼无法消除,但生活仍在继续,厨人和溪鱼的意象让人感到一丝安慰。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事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独特感悟,表达了一种对宁静与安逸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科斗忽安在:疑问句,表示对乐声消失的感慨。
  2. 蛙声豪有余:蛙鸣仍然响亮,象征着自然的声音依旧存在。
  3. 虽成两部乐:指乐音虽然分成两段,但仍然有美感。
  4. 恨失一编书:诗人遗憾没有书来记录这些音乐。
  5. 忿怒缘何事?:表达对生活困境的愤怒与不解。
  6. 号呼可奈渠:感到无助,不知向谁倾诉。
  7. 厨人不遐弃:表示生活中的一些角色仍然存在。
  8. 犹得伴溪鱼:虽有烦恼,但生活中依然有陪伴的事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蛙声比作乐音,体现自然之声的美。
  • 拟人:赋予蛙声以“豪壮”的特性,增强表现力。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蛙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诗人虽然感到愤怒与孤独,但在自然的陪伴下,依然寻找生活的意义。整体情感基调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蛙声:象征自然的声音,生活的喧嚣。
  • 科斗:代表音乐和艺术的缺失。
  • 溪鱼:象征安静与陪伴,反映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人通过什么声音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
    A. 风声
    B. 蛙声
    C. 雨声
    D. 鸟鸣

  2. 填空题:诗人感到“恨失一编书”,这句话表达了他对__的遗憾。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厨人”象征着生活的无常。(对/错)

答案

  1. B. 蛙声
  2. 对自然美好音乐的遗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同样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闻蛙》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陆游《闻蛙》 vs 白居易《赋得自君之词》

两首诗均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感受,但陆游更多地表现出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悟,而白居易则侧重于对情感的抒发与怀念。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